牛村村(河南省新鄉市王村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村村地處河南省新鄉市城區西北邊緣,行政區域歸屬牧野區王村鎮。全村居住農業人口1460人,黨員75人。30年前,牛村雖然是一個城市近郊村,但牛村人走的是窄小的柏油路,住的是磚瓦房;村民們靠種植蔬菜為生,一年到頭終日忙碌,卻始終沒有擺脫貧困的命運,個別民眾溫飽問題還得不到解決,村民年收入200元,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改革開放後,經過30年的發展,牛村人走上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住上了造型新穎的別墅,村民們擁有機動車近120輛,年人均年收入8400元,村集體年收入達600餘萬元。如今,走進牛村,你就會看到花園式的村辦國小、現代化的村辦企業,大街小巷也都實現了硬化、亮化、美化,一幅現代化都市的模樣;村文化室、老年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設施樣樣齊全,看書、健身、下棋……村民們自得其樂,處處洋溢著文明與和諧的氣象。30年來,牛村人用智慧和勤勞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特色鮮明、穩步前進的科學發展之路。該村黨總支已成為民眾高度信任、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的戰鬥堡壘,先後榮獲省“五好”黨支部,市、區先進黨支部等多項稱號,該村也被評為省級文明先進單位。牛子福個人也獲得省勞動模範、市優秀共產黨員、市“雙強”支部書記、市勤政廉政支部書記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鄉市王村鎮
  • 人口:3700多人
  • 農業人口:1460人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牛村村建起了汽車修配廠和交通旅社,走上了發展鄉鎮企業之路。特別是在1984年牛子福擔任該村支書以後,該村的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相繼建成了漆包線廠、橡膠製品廠、插齒廠、機械模具廠、琉璃瓦廠等多家企業,僅漆包線廠建成後第一年就為村裡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雖然經濟發展了,但由於產品科技含量低、污染嚴重等,企業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發展後勁不足,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被提到村“兩委”的議事日程上。通過反覆調查研究和專家論證,決定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啟動城鄉服務業。就在這一年,牛子福帶領村民多方籌集130萬元,建成了新鄉市最早的規範化的牛村市場。市場建成後,當年給牛村帶來了30多萬元的收入。隨後,該村採取集資、入股、貸款等方式先後投入50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0多畝、硬體設施屬新鄉市一流的牛村集貿市場,建起了占地25畝的綜合建材市場和溫泉游泳池、桑拿浴池等9家企業,還建造了200多間門面營業房。2007年,牛村領導班子看準該區域民營車輛生產企業聚集,已成為全國三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的產業優勢,再揮如椽巨筆,採取集資入股的方式融資1500萬元,建設了新鄉市第一家機動車輛配件市場。此外,該村又採取“築巢引鳳”的方式,利用僅有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租賃業,確保土地資源不流失。目前,和牛村聯營租賃辦企業的工商戶達200多家。2008年,牛村固定資產近3億元,社會生產總值1.6億元,總收入1.7億元,集體經濟收入600萬元,居民人均收入8400元,是改革開放之初人均年收入的40多倍。

基礎設施

隨著集體經濟一步步壯大,收入一天天提高,幹部首先想到的是讓民眾如何共享改革發展的果實。2008年,牛村集體用於居民的各項福利支出達150萬元,人均分配現金實物1100元。村里先後投資500萬元建起了學校、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休閒廣場、體育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街心花園、燈光球場等多處文體娛樂活動場所,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圖書館、閱覽室、歌舞廳、健身房,舉辦了成人教育學習班、普法學習班、氣功班等多個學習班,有效提高了民眾的思想文化素質。牛村堅持一年一度的“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治安模範戶”、“好婆婆”、“好妯娌”評選活動,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表彰大會,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另外,該村還投入數十萬元,為租賃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工商、稅務、水電、交通方面的便利和服務,真正體現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黨員幹部的時代風采,深受廣大民眾的信賴和愛戴。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樁樁實事如春風化雨般改善和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在該村近三屆的黨支部和居委會改選中,7名支委、5名居委會幹部全部以高票連選連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88.60畝(其中:水田1950畝,旱地7138.6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646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46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茶園面積603畝;甘蔗面積4997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4.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19.90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 104.50萬元,占總收入的1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043頭,肉牛32頭,肉羊90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林業收入4.35萬元,占總收入的 0.5%;第二、三產業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9 %;工資性收入6.56萬元,占總收入的0.8%。農民人均純收入17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3人(占勞動力的8.7%),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3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 、水稻、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該村特色產業為製作土陶,目前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8戶,共有鄉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農業人口2854人,勞動力1180人。該村以漢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77 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757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334人,距離沙河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4人,其中小學生334人,中學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被縣評為青年文明村寨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 人,少數民族黨員15人,其中男黨員45人、女黨員9人。2003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忙開、崗東、忙東、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擺、罵梅樹、忙嘎、回堆、邦協、忙勒、新村 垛火、忙開等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73人。該村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28.33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1215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7畝;人均有經濟林果0.03畝;每戶有1院安居房、有688個科技明白人、有8個好的發展項目、有281個以沼氣為主的潔淨能源;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5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8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8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8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4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國差,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複種指數不高,行不成產業化經營模式,半山區和壩區發展不平衡,貧困面大,發展步伐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甘蔗產業,生態化發展茶葉產業,以養殖小區方式推進養殖業發展,培育運輸業,最終實現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經濟發展。到202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4684萬元,每年遞增1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根據這一總體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8%以內,基本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地圖信息

地址:祥和街與西大街交叉口東1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