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屯鼓樂

牛屯鼓樂

牛屯鼓樂是起源於山東定陶區孟海鎮牛屯村的傳統民間音樂,一個古老而又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文化底蘊的村莊。牛屯鼓樂是山東鼓樂的重要流派,是一種已鼓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民間藝術形式。牛屯鼓樂主要分布於菏澤定陶及周邊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屯鼓樂
  • 起源山東定陶區孟海鎮牛屯村
  • 創始人:牛文燦
  • 出處:《牛氏族譜》
  • 發展狀況:100多個
創始人物,發展狀況,牛吞令鼓,演奏形式,曲目,四大版社,主要伴奏樂器,

創始人物

牛屯鼓樂的祖師爺為牛屯七世祖牛文燦自學創立。據牛屯村《牛氏族譜》記載:“牛文燦,七世,定陶區孟海鎮始牛莊(今定陶區孟海鎮苗堌店行政村牛莊)人,明秀才,萬曆二年在赴京考試路上,與萬曆皇帝不期而遇,曾結為金蘭之好。後萬曆皇帝封官不受,贈其龍衣蟒袍一裘,朝中皆尊其為御老。”牛文燦出生的那個時代,牛屯村一直活躍著“踩高蹺”、“跑旱船”、“倒騎驢(坐柳椽)”即嗩吶、扭秧歌等多種民間文藝形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生,牛文燦自幼便喜愛鼓樂,赴京趕考期間,又曾在京城多次觀看鼓樂演出,從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鼓樂知識,在此基礎上,他取長補短,獨創自編,寫下《雷公閃江》、《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等鼓樂,教書之餘,組織牛姓家人演練,深受族人喜愛。後來,牛姓家人有賣糧籌款,購置了鑼、鐃、鈸、鑔等伴奏樂器,這樣鑼、鐃、鈸、鑔與雷霆大鼓一起交叉混合穿插擊打,形成獨特幾百年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演奏技巧,促進了山東鼓樂曲的發展。

發展狀況

牛屯鼓樂在明朝極盡輝煌,得到迅速發展,周圍幾百里範圍內的村莊都派人來學習牛屯鼓樂,最多時鼓樂班子發展到100多個。更有幸得到神宗皇帝“此鼓只應京城有,鄉間哪得此鼓生”的誇讚。牛屯鼓樂便一直享有“牛屯鼓樂如響雷”的美譽。更因神宗皇帝欽差賜牛屯鼓樂隊每人一身黃色大馬褂以示褒獎,至今牛屯鼓樂演奏時,樂隊都身著黃馬褂服裝,與紅皮大鼓和紅色飄帶相映生輝,唯武不凡。

牛吞令鼓

牛屯鼓樂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牛屯令鼓,又名“雷霆大鼓”。牛屯雷霆大鼓因其擂時發生奇特,響聲猶震雷貫耳而飲譽魯西南。
牛屯鼓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鼓樂文化更趨純熟,不管是改朝還是換代,牛姓家人一直堅持口授傳承古文化,並從鼓樂文化中尋找和分享著人世間的樂趣,聽著那如雷般的鼓聲,看著那獨特的鼓樂演藝,使人精神振奮。牛屯鼓樂以其獨特的魅力,作為先人們的精神食糧,滿足、興奮了牛屯幾代人。每當有重大的節日活動,巨型祭祀慶典的時候,人們把鼓樂演奏起來,以祈求蒼天降幅、消災滅禍,為黎民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牛屯鼓樂成為人們“接關爺求雨”的法寶。據牛屯村老人牛光庭口述,這一“法寶”每次都能成為百姓求來及時雨,獲得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據老人說,每當乾旱少雨時節,“關爺出巡”就回到玉皇廟求雨。此出巡隊伍,一罐取水走在最前面,後面跟著“關爺”,再後是鼓樂隊,最後是抬“攆”縱隊,每兩人抬一“攆”,需二是“攆”左右,排成斜縱隊前進,緊湊而有序。至於“攆”的做法更是想法奇特,每根“攆”都是一去皮柳椽,長約5米,茶杯粗細,周身圖以五顏六色的顏料,會以滾龍圖案,下面綴上砘子子(壓麥壟使用),人走動時,上下扇動,前面鼓樂敲起,鼓聲如雷,後面抬“攆”的隊伍合著鼓點,扭起腰肢,浩浩蕩蕩出發了。鼓樂隊走街串巷,把神靈福音灑向村頭巷尾。 據說“出巡”隊伍每次都能感動玉皇大帝,號令龍王爺把甘霖灑向大地,為黎民百姓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新中國成立後,牛屯鼓樂也以嶄新的面貌響徹四方。據牛屯村《牛氏家譜》記載:“牛屯村民眾載歌載舞歡慶新中國成立,大鼓樂隊助興參加人員有:牛輝島、紐輝濤、牛建倫、牛建甲、牛輝龍、牛啟禮、牛光洗、李德朝、公元一九四九年十月初六日”。牛屯鼓樂始終是人們祝賀助興的一種自娛自樂形式。
1958年,“大躍進”時期,牛屯鼓樂的令鼓“雷霆大鼓”被擺在田間地頭,成了名副其實的“號令大鼓”。在那戰天鬥地的年代,終因常年在外風吹雨淋,被毀於牛屯村南的一個窯洞內,直徑長約1.8米的大鼓皮壞的一個洞連一個洞。“文革”期間,由於破四舊,牛臀鼓樂的大部分伴奏樂器入鐃、鑼、鈸、鑔等大煉鋼鐵時收走,只有一小部分被珍藏起來。
“文革”後,為了傳統鼓樂的技藝,再現牛屯鼓樂風采,牛屯鼓樂隊第六代、七代傳人有將鼓樂重新敲響起來,並與村裡的秧歌隊相互配合聯袂演藝。有關單位對大鼓演藝文化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整理其傳人的口述資料,翻譯鼓樂樂譜,以使牛屯鼓樂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演奏形式

牛屯鼓樂尤其演奏的基本形式,其功能可分為:一般鼓樂、祭師鼓樂和雷霆鼓樂。一般鼓樂以一盞孤為零鼓,配以小鑔、小鑼等樂器,用於一般紅白事,曲目以小曲調為主;祭祀鼓樂演奏形式多,以雙鼓為令鼓,並配以中鑔、中鑼等樂器,主要用於舊時大戶人家祭祀,氣勢宏大,曲目以套曲為主;雷霆鼓樂以直徑超1.5米的大鼓為令鼓,左、右各設一個戰鼓,配以全套青銅樂器,有時也配管樂器,成八字排列,這種鼓樂演奏時,顯得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多用於管家大殿、宗族大事,是牛屯鼓樂的靈魂。

曲目

牛屯鼓樂曲目豐富,口傳有108套,初步挖掘整理出傳統曲目17套,沿用至今常有的15套。代表鼓樂曲目有《雷公閃將》、《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點兵》、《扯不斷》、《小的聖》、《節節勝》、《狗嘶咬》、《倉八》、《砍馬蹄》、《雞上架》、《大得勝》、《四面風》、《大戰場》、《步步緊》、《巧散手》等。這些鼓樂目是敲鼓藝人在不斷的演出中,自編書目創立起來的。這些鼓樂曲譜也體現了牛屯大鼓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迎合了村民們慶典、祭祀、迎親、戰爭等各方面演奏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四大版社

牛屯鼓樂四大版社:有牛宗冉班(1779年起);牛精班(1840年起)、牛興占班(1840年起)和牛啟賢班(1846年起)。

主要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主要有:鈸是鼓樂的主要伴奏樂器,銅製,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直徑約28公分,厚1毫米,以兩片為一副,相繼發聲。鐃銅質,圓形,形制與鈸相似,為中間隆起部分較小,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現存鐃兩副,重6公斤,直徑51公分,厚2毫米;重5公斤,直徑49公分,厚2毫米。鑼銅製,圓形,無固定音高,永槌敲擊發音,大鑼直徑46公分,厚3.5毫米;小鑼直徑22.7公分,厚1毫米。鑔銅質,圓形,直徑47.3公分,厚2毫米,相擊發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