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漢字)

牙(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牙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嵌入上、下頜骨牙槽內,分別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可咬切和碎食物,並對發音有輔助作用。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ooth
  • 拼音:yá
  • 總筆畫:4
  • 五筆86:AH
形義解釋,古籍解釋,漢字演變,方言讀音,

形義解釋

牙,在古代牙和齒不同意義的兩個字,有牙醫和齒醫之分。現在大多通用,並以牙通稱牙齒。牙的本意指口腔後部的槽牙,齒的本義指門牙。音標發音中,齒音在前,牙音在後。唇亡齒寒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齒是前面的門牙,牙是大牙在後面咀嚼用的(咬牙切齒)。不可搞混。
現代醫學裡將牙齒分為正門牙,側門牙,犬齒,第一小臼齒,第二小臼齒,第一大臼齒,第二大臼齒,第三大臼齒,誤導了相當一部分人。
對於齒的解釋是,人類和高等動物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堅固的骨組織和釉質構成,每個齒分三部分。下部細長成錐形,叫齒根,上部叫齒冠,齒根和齒冠之間的叫齒頸。按部位和形狀的不同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通稱牙或牙齒。
可見在現代漢語中牙和齒是一個意思,並沒有區分。但是如果在需要區分的情況下,那么齒才是門齒,牙是大牙。不可以混淆。通稱情況下也應該全用牙或全用
以下各義項參照《漢語大字典》編寫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牙的解釋:
1.大齒(犬齒)及門齒:~垢。~齦。~磣。~祭。
2.特指象牙:~雕。
3.像牙齒形狀的東西:抽屜~子。又如植物的幼芽。再如雄性動物生殖器,如“~狗”即雄狗。
4.指古代將軍之旗。亦指漢族軍隊主將所在位置。漢族軍隊成建制就地轉化為地方行政單位後,指官署。亦指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王庭(西北少數民族即戎狄之類,其氏族組織既是生產生活單位,也是作戰單位)。
5.用同“互”,指舊時介紹買賣從中取利的人:~商。~行。~儈。泛指介紹人。案:“牙”上下交錯稱為“咬”,字從口從交,意為上下牙互動,故引申為互相交易之義。
6.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𤘈《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𠀤音芽。齒也。《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注》以牙相噬。
《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為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禮·玉藻》佩玉有沖牙。《疏》其形似牙也。
《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注》牙璋,瑑以為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韻會》立於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注》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𠀤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為固抱也。《注》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
《唐韻正》與虞吾𠀤通。《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山海經》《墨子》𠀤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葉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漢字演變

牙(漢字)

方言讀音

潮汕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