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

牙形石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種各樣尖齒或鋸齒狀物的古代動物遺體,微體古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牙形石可能是一類已經絕滅的海生動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牙形石(刺)
  • 拉丁學名:Conodont
  • :動物界
  • :亞牙形石動物門
  • :牙形石綱
  • :牙形石目
基本信息,形成年代,分布範圍,形態及分類,錐型分子,分枝型分子,耙型分子,梳型分子,附註,譯為牙形刺,

基本信息

牙形石個體很小,從不足0.1毫米到約4毫米。形態多樣,或簡單,或複雜,未經變質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澤,淺褐黃、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磷酸鈣,由磷灰石類礦物呈纖維狀或薄片狀排列而成。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魚類的牙齒或環節動物的顎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稱為牙形刺

形成年代

牙形石雖個體微小,但數量眾多,特徵明顯,演化迅速,始於寒武紀,止於三疊紀,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積中,是重要的微體化石之一。

分布範圍

牙形石的生物分類位置至今仍未確定。牙形石分布甚廣,但僅限於海相沉積物。從寒武紀開始出現,以後幾經盛衰,絕滅於三疊紀。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為標準化石,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尤其是井下地層的劃分對比起著重要的作用。
60年代以前,主要有魚牙說、蟲顎說。近來又有牙索動物說、觸手環動物說等。
牙形石
牙形石在各種沉積物中分布甚廣。灰岩和頁岩中最多,白雲岩燧石次之,甚至在砂岩、礫岩中也可以發現。但牙形石僅限於海相沉積物,淺海、廣海沉積物中均有。在非海相沉積物中至今尚未見到。牙形石從古生代的寒武紀開始出現,以後幾經盛衰,絕滅於中生代的三疊紀。其演化歷程達3億年之久。牙形石在這個期間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有可能成為標準化石,有效地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牙形石的形體很小,在鑽探工程的少量岩心和岩屬中同樣可以採到,這是它的另一優點,是其他大化石所不及的。牙形石在地層劃分和對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層的劃分對比中正日益起著重要的作用。

形態及分類

內部構造
牙形石牙形石
內部構造一般由薄層,白色物質和基底充填三部分組成。前二者構成牙形石分子本體,加上基底填充組成一個全牙形石分子,但基底填充容易從牙形石本體脫落,不易保存為化石。
根據牙形石分子的不同形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錐型分子

基本上為圓錐形單位,由基部和齒錐兩部分組成。為了描述,需對錐形分子定向,主齒的尖頂向上,基部的上緣近乎水平,通過齒頂、基部上緣和基部下緣有一個假象平面,這個假象平面與主齒有兩條交線,凹的那條交線為後緣,而凸的那條交線為前緣,假想平面的二側對稱為側面,往往不對稱,凸的一側為外側;凹的一側為內側。主齒尖頂所在的未知為口面。相反一面為反口面。

分枝型分子

又稱齒棒狀分子,這種分子至少在基部的側面或基部邊緣的一面從主齒的側方、前方或後方伸出一個齒突或稱齒棒,齒突上具細齒,每個分支分子都具有二個基本部分,基部和主齒。分枝型分子的定向同錐型分子。根據齒突的數目及齒突生長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可分為:翼狀分枝型分子,三角狀分枝型分子,雙扭狀分枝型分子,雙羽狀分枝型分子,鋤狀分枝型分子,四枝狀分枝型分子。

耙型分子

缺失典型的分枝型分子所具有的齒突,基本上是一種錐型分子,但在主齒後緣常具有一個至數個細齒,而有別於錐型分子。

梳型分子

又稱齒片狀和齒台狀分子。主齒位於基腔尖頂之上,從主齒伸出1-4個以上的齒突。根據一級齒突數目及排列方式可分為:星射狀梳型分子、三突狀梳型分子、梳狀梳型分子、角狀梳型分子、片狀梳型分子。此外根據附著面的性質,又可將每種類型的梳型分子分為二種不同的形態類型:舟形、台形。其定向基本上同錐型分子,細窄的一端為前端,主齒和基腔位於後方。

附註

Conodonts中文譯名至少有8個:牙形蟲,牙形刺,牙形石,牙形類,牙形石類,牙石,錐齒,錐齒類。後兩種譯法(錐齒,錐齒類)見於日本的漢字名,應當說是符合Conodonts的原義的,因為Pander(1856)最早發現的Conodonts(牙形刺)主要是一些單錐型的牙形刺,所以他起名Conodonts,cone就是錐,錐體,dont是牙齒或齒。所以日本人將其譯為錐齒或錐齒類是有道理的。但中國人最早將Conodonts譯為牙形蟲,牙形二字早已深入人心,而又不能稱其為牙形蟲,因為分離的牙形刺的標本,只是牙形動物的散離的骨骼,不能將每一個小骨頭都稱其為蟲,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體。稱為牙形石也不恰當。古生物學中的筆石,菊石箭石,錐石,它的名稱並不代表生物的一部分,都是獨立的屬種。Conodonts有大量的形式屬種名,但都不代表獨立的生物個體,只是一種形式分類,實際只代表生物體的一部分。

譯為牙形刺

1.如上所述,潘德爾(Pander,1856)主要是依據單錐型牙形刺命名Conodonts的。而現代牙形刺的研究,多數人認為單錐型的牙形刺與現代的毛顎類有親緣關係。單錐型牙形刺不僅在形態上與毛顎類的撲捉刺(graspingspines)相似,在功能上也是一致的。現代生物中,與單錐型牙形刺相似的毛顎類的構造稱為撲捉刺(graspingspines),將Conodonts譯為牙形刺,既保留了中國人慣用的“牙形”二字,又體現了它於毛顎類撲捉刺關係的一致性;
牙形石牙形石
2.將Conodonts譯為牙形刺,恰當的表明了它是生物體的一部分,如譯成牙形石,易於與筆石,菊石,箭石等門類相比誤認為是整個生物體,代表自然屬種;而實際只是形式屬種;
3.在形態和大小上,還有不少化石,如蟲牙魚牙,以及一些分類地位不明的小殼動物化石,都是“牙齒狀的小化石”,如譯成牙形類,顯然沒有譯成牙形刺那樣確切,那樣具有專屬性;而且,中國人對“類“的理解,是沒有分類等級的,什麼樣的分類級別上,都可以加個類字,沒有專屬性;每箇中文的屬種名之後,更不宜加”牙形類“三個字;
4.將Conodonts譯為牙形刺,在中文的屬種名之後僅附以一個“刺”字,既簡便,又有專屬性,它的中譯名,不會與以“石“結尾的其它化石的中譯名相混,也不會與“石”字結尾的礦物或岩石的名稱相混,更不會與地名(牙克石)或醫學名詞(牙結石)相混;比在中文的屬種名之後加“牙形石”三個字簡便、科學。李四光並不效仿日本人將Fusulinids譯為“紡錘蟲”三個字,而是造了一個“蜓”字,既形象又簡單,專屬性很強。這是值得學習的先例。
5.牙形刺一名在中國的正式學術刊物上出現的時間早於牙形石一名。目前,我國出版的有關牙形刺的中文文獻中,大多數是用牙形刺一名的。
從以上的陳述,可以看出,Conodonts的八種中文譯法中,最早的譯法“牙形蟲”是最差的,不科學的;“牙形石”和“牙形類“的譯法也欠妥,不形象,不簡便,也沒有專屬性;“錐齒”和“錐齒類”的譯法,不合國情;只有牙形刺的譯法是貼切的,符合原義,符合國情,更附合對它生物形態和功能的認識,也有非常強的專屬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