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城鎮

牙城鎮

牙城鎮位於霞浦縣東北部,距縣城21.9千米。轄1個社區、25個行政村。省道沙(呂)小(浦)段過境。

牙城鎮位於霞浦縣東北部,西與本縣水門畲族鄉為鄰,南與“對台門戶”三沙鎮毗連,東與福鼎市嵛山島隔海相望,東北、正北和西北分別與福鼎市硤門畲族鄉、秦嶼鎮、磻溪鎮交界

2017年,牙城鎮行政區域面積11596公頃,常住人口2578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牙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霞浦縣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5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霞浦縣東北部
  • 面積:11596公頃
  • 人口:25786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閩J
歷史沿革,人口,榮譽,地理位置,交通概況,經濟發展,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牙城,別稱鳳城。唐宋時期,境域屬勸儒鄉擢秀里。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四都、五六都、七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大部境域屬上東(西洋)區,牛欄崗、田頭洋、鴻圖等局部地區屬中東(青皓)區。民國25年,成立鳳梅貓嶺陽、雉鳳龜渡斗、後龍田左陽3聯保,隸屬第二區,下轄19保、197甲。民國27年,分別改稱牙城、雉溪、後山聯保。
民國29年,牙城、雉溪聯保合併,改設鳳城鎮,轄大湖首陽、梅花、岐頭、鳳東、烏岐、東嶺、鳳西、文洋、厚陽、敖嶺、鳳圖、斗門、雉溪、龜山、渡頭16保。後山聯保所屬7保併入武平鄉。民國32年,鳳城鎮併入三沙鎮。民國34年,劃原鳳城鎮、武平鄉大部地區成立鳳平鄉,共轄10個保,其中境內設後山、龍亭、鳳岐、文厚、梅花、鳳城6保。
50年代初期,境內設鳳陽、後山、文後、鳳岐、牙城、梅花、雉溪、龍亭8鄉,隸屬第四區。1956年2月,第四區改稱牙城區,轄牙城、梅花、文後、鳳陽、後山、雉溪、龍亭、水門8鄉。1958年,撤銷牙城區,成立牙城人民公社,1959年轄牙城、梅花、東嶺頭、文後、敖嶺、牙藤崗、後洋、後山、棗嶺、東街頭、龍亭、楊家溪、洋邊、渡頭、雉溪、鳳門、鳳陽、洪山18個大隊。1961年5月,牙城公社復為牙城區,下轄8個公社、48個大隊、239個生產隊。1966年10月,牙城區再改為牙城公社。1984年,牙城公社改稱牙城鎮,轄25個行政村、1個街道。
1990年,牙城鎮位於縣境東北部,北及東北部與福鼎縣毗連,東南瀕牙城灣,西鄰水門鄉,南接三沙鎮,行政區域108.9平方公里。境內設牙城、前街、洪山、斗門、梅花、一層、文洋、後洋、敖嶺、後山、籮伍、棗嶺、東街頭、田家心、龍亭、楊家溪、前樓、茶坑、雉溪、渡頭、鳳門、鳳陽、鳳樓、鳳江、西門25個行政村和1個牙城街道,下轄285個村民小組、7個居民小組、299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牙城街。

人口

全鎮轄26個村(居),195個自然村,其中沿海11個村(居),山區15個村。全鎮2002年末總人口3.4萬人,其中集鎮1.3萬人,少數民族3412人,占10.4%(畲族全鎮3048人占9.3%,回族364人占1.1%);非農業人口2458人,占7.5%。

榮譽

牙城不僅山青水秀,空氣清新,而且冬暖夏涼,氣候宜人,1999年被評為省級環保先進單位。被譽為“閩海蓬萊”的楊家溪風景區位於鎮域西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的“山、川、海”三大遊覽區之一的“川”景,以急瀨碧潭、千年古榕、萬株紅楓最具特色。
秋意濃時,荻花飛舞、紅葉交輝,清溪泛筏,怡然自得,“桃源仙境”不過如此。稱得上是旅遊、渡假、避暑,垂釣的勝地。牙城海岸線長35公里,牙城灣淺海灘涂1.88萬畝,現有8000多畝已被開發利用,常年盛產花蛤、泥蚶、縊蟶、彈塗魚、牡蠣、七都蟲尋、梭子蟹等多種名優海產品。
由於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等特點,山區一帶柑桔、密柚、枇杷等水果,色美汁多味甜,優於其他產地的同類品種,尤其是牙城茶葉“元宵綠”暢銷國內外,被上海等地奉為茶類上品。

地理位置

牙城鎮位於霞浦縣東北部,西與本縣水門畲族鄉為鄰,南與“對台門戶”三沙鎮毗連,東與福鼎市嵛山島隔海相望,東北、正北和西北分別與福鼎市硤門畲族鄉、秦嶼鎮、磻溪鎮交界,海岸線長35公里。
牙城鎮牙城鎮

交通概況

牙城素有霞浦“東大門”之譽,鄰近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浙南地區,瀕臨東海,屬開放的前沿,對台的腹地。省道沙呂線、福寧高速公路、福溫鐵路全部從集鎮經過,其中福寧高速公路在此設立互通口和服務區,鐵路在此設立會讓站,
高速公路通車後,距霞浦城關23.5km,至福鼎城關38km,南到福州180km,北至溫州140km,離建設中的閩東機場僅18km。海上有200噸級柯岐碼頭和可停泊400噸級船舶的烏岐港(屬省定台輪避風港),海運也較為方便。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833億元,其中工業企業3.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8元。 農業以“三水瓜茶菇“為主(水稻水果水產西瓜茶葉)。
全鎮耕地面積25395畝,其中水田18753畝,農地6642畝,糧食總產量35萬擔(1.75萬噸),牙城、洪山、雉溪三洋為連片的萬畝水田片區,是霞浦四大糧倉之一;果園面積9956畝,總產量4308噸,(其中枇杷5201畝,年產1059噸,柑桔3211畝,年產2812噸);
茶園面積10121畝,年產432噸,產量名列全縣第二;蘑菇100萬平方尺。鎮區沿海灘涂面積1.08萬畝(其中灘涂8700,淺海2000畝),水產資源豐富(有縊蟶、香魚、鋸緣青蟹、梭子蟹、香螺紫菜、花蛤等),特別是七都蟲尋、蟶、楊家溪香魚聞名遐邇。

旅遊資源

境內楊家溪系1998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太姥山風景名勝區“山、川、海”三大遊覽區之“川”景——溪瀑遊覽區。
牙城天后宮
牙城天后宮,位於霞浦縣牙城鎮牙城街。明萬曆十四年(1586)建,清鹹豐年重修,該宮建築形制為清代格局,建築面積198平方米,呈長方形,二進院落,懸山頂木結構,軒頂梁枋雕刻有花卉、禽獸,尤其神龕雕刻細膩,錯彩描金,天井有二通碑刻,其一“大明萬曆丙戌年荔月吉旦造”,其二“清鹹豐丁己年重修”。
天后宮天后宮
宮的建築保留清代結構,該宮座東向西,高15米,面寬11.9米,進深34.8米,建築面積498.8平方米。呈長方形,為硬山頂磚木結構,以東西中軸線分為前照牆、宮門、戲台、環樓、天井、迴廊、宮廳、神龕等部分。
天井中有二通石刻,其一鐫刻“大明萬曆丙戌年荔月吉旦日造”;其二鐫刻“王、馬、張募緣建造”。宮廳廊沿為卷棚頂結構,樑柱頭、斗拱、廊柱、天板、藻井刻繪龍、麒麟、獅、松鼠、花卉等圖案,錯彩描金,優雅古樸。
原宮前戲台,為八角式,邊緣浮龍雕刻,台上為三層斗拱藻井,環樓欄腰壁亦彩繪各種人物花鳥,宮前豎有一對十餘米高的旗桿夾,節日時桿頂高掛杏黃“天后聖母”蜈蚣旗,旗下懸掛燈籠與照牆相對,整座建築飛檐翹角,頗有氣勢。
可惜中華人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宮前戲台被生產隊挪作加工廠用,原貌被改變。至1989年,牙城鎮老人會為弘揚媽祖文化,保護歷史文物古蹟,他們多方奔走,募集了3萬多元,向生產隊重金贖回,擬按舊形制修復,但由於恢復原貌開資巨大,加上資金不到位,未能如願。
現在的天后宮,正殿祀奉媽祖神像,五十多尊陪神。均按舊時藍圖擺列,分別是神龕正位“天后聖母”,左列順天聖母(即陳靖姑)、右列“天仙聖母”(即馬仙娘),左右廂塑有盧馬相公、葉大元帥、福德正神、豆奶奶,豆婆婆。均為座式,供桌前立有三位舍人,乃為媽祖婆傳呼使喚的傭人。
中左右廂分列有三十六位婆神婆姐,各高60厘米,神態各異,豐腴端莊,神像均為木質雕嵌,配以玻璃框架,四角邊緣垂花門罩。廂前塑有八大將,高2米有餘,有黃將軍、楊將軍、巡海、夜叉、和風、喝浪、提筆、主簿。
宮正中楣頂高懸黑底金字,長3米,寬1.8米的“鷺鶿宮”楷書匾,左右頂分別為“神威垂千古”、“聲靈鎮四方”之賀匾,為黑底金字,額緣上下有纏技翔雲花紋,前側兩中柱楹聯:“重修寶殿迎神駕”、“氣奮風雲鎮鳳城”的魏體金字,整個布局勻稱,肅穆莊嚴。
牙城天后宮的節慶內容極為豐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順天聖母”誕辰、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聖母”誕辰、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七月七為“天仙聖母”誕辰、八月二十三為“葉大元帥”誕辰。歷史上這五個神誕節,都先主祭天后媽祖,爾後再祭節日神。除此之外尚有災年、瘟疫年,其也主要崇奉媽祖神。
1988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祭祀活動祭祀活動
1992年1月,牙城天后宮被列入霞浦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加入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為會員單位。
2006年6月,成立霞浦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牙城分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