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鑼鼓

牌子鑼鼓

牌子鑼鼓又名菜曲牌鑼鼓,是武漢黃陂區新洲區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吹打樂。起初,每套牌子鑼鼓由大鑼大鼓大鈸、馬鑼及嗩吶二支組成,共七人演奏。後加大喇叭、墊鈸、擊鈴、笙、簫、笛、琴等,十餘人演奏。普遍套用於民間燈會、廟會、婚喪嫁娶、祝壽賀喜,也有自演自樂的,深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牌子鑼鼓
  • 分類:吹打樂
  • 地區:湖北武漢
  • 又名:菜曲牌鑼鼓
歷史淵源,發展現狀,起源發展,演奏特點,

歷史淵源

牌子鑼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料印證,它是由古代的鼓吹樂演繹發展而來的。鼓吹樂,始名凱樂,原本用於壯軍容,表戰功。西晉初年,文字家傅玄始著《晉鼓吹曲辭》,使鼓吹之樂開始有了詞章,後套用益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大宴群臣,尚書右僕射封奕德將“秦王破陣”樂用於席間演奏,並大進奉辭。太宗聽後,卻不以為然地說:“聯雖以武功定天下,終將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行其時。”其後,遂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舞更名七德。(以上均見《舊唐書·音樂志一》)。
自太宗以後,唐以“七德”為文樂,以“破陣”為武樂。鼓吹之樂則文武二類,各依曲詞演奏,如舞龍時奏破陣樂,以顯武功;舞獅時奏太平樂,以示文治。
然而,民間傳說則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識音樂,經廣徵博採,將民間鑼鼓音樂引入宮廷,依宮廷詩詞歌賦作曲,書於木牌上,供演奏時對照,因名“牌子鑼鼓”。而為牌子鑼鼓作曲的是一名叫“老郎”的樂師,因為他年老,又是司郎,朝廷上下便以“老郎”相稱。老郎退休後歸里,將樂譜秘密傳授給民間,深受廣大百姓的歡迎。老郎去世時適逢花朝日,他的徒子徒孫就在這天舉行集會,名之“老郎會”,稱老郎為“老郎神”。會上都要吹打一番,以示紀念。
可是,以上傳說,又與史籍或即或離。據《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自長安以後(指安史之亂),朝廷不重古曲,歌使轉缺。……舊樂章多或數百言,武太后時,明君(曲名)尚能四十言,今所傳二十六言,就之訛失與吳音轉遠,劉貺(樂官)以為宜取吳人使之傳習,以問歌工李郎子。李郎子此人,聲調已失,雲學於俞才生。才生江南人也。今郎子逃,清樂之歌闕焉。”史述李郎子是否就是“老郎神”這裡不加妄斷。

發展現狀

武漢市黃陂區民間音樂頗豐,主要有民間歌曲、器樂吹打、舞蹈音樂、地方戲劇曲藝音樂、宗教祭祀音樂,它們都與本地區的風俗民情緊密結合,構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現象和文化特色。黃陂東部的牌子鑼鼓在吹打演奏上具有濃郁的鄂東北民族風格,曲牌眾多,喜悲相間,抑揚有序,吹打結合,深受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
黃陂牌子鑼鼓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尤以蔡家榨街道一帶為甚。牌子鑼鼓多用於年節和當地大型民眾活動之中,也用於民間婚、喪、紅白喜事,更是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化現象。
牌子鑼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娛樂形式,它集吹奏打於一體。展示了人民民眾嚮往熱烈歡快生活的情趣,極大的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它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應該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和傳承。
新洲牌子鑼鼓有東西兩流派,基本以貫穿全區的舉水河為界,舉東牌子鑼鼓地方特色較濃,舉西牌子鑼鼓接近漢劇吹奏樂。有牌子鑼鼓100餘套。新洲區牌子鑼鼓協會主席繆少坤,業餘時間蒐集整理了牌子鑼鼓的吹譜161個,詞譜98個,打譜83個。文化館對牌子鑼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撰寫了《牌子鑼鼓初論》一文,在《武漢劇壇》發表。

起源發展

民間牌子鑼鼓,它的起源是為演唱服務的。主要劇種是漢劇。漢劇舊名“楚調”,又稱“漢調”,大約有三百多年歷史。牌子鑼鼓伴隨漢劇,經過“串堂”(坐唱),逐步搬上草台、舞台,普遍套用於打鬧台、出將入相、出陣打鬥等,打了勝仗用“笑捶”,打了敗仗用“哭錘”,緊密配合劇情,跟蹤演奏,其樂器總分為文武二類:武類為鑼、鼓、鈸,鑼有大鑼、小鑼、馬鑼,鼓有大鼓小鼓、邊鼓,鈸有大鈸小鈸等,又稱打擊樂。文類為嗩吶、咀吶、長樂(大喇叭)及笙、簫、笛、琴等,又稱口指樂。二類均按曲譜、詞譜進行演奏。文樂曲譜是“五六工尺上乙十合”,翻高降低七個半調;武樂曲譜是“二一八達廠卜太”,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專詞專打專奏,一絲一肖一板不隔,層次嚴謹,曲調悠揚,悅耳動聽。

演奏特點

牌子鑼鼓演奏特點,依禮樂主題而定。禮有四禮,即:“生之以禮,事之以禮,死之以禮,祭之以禮。”四禮具體體現在婚喪嫁娶,喜怒哀樂上。表達喜的唱吹曲詞有“喜金音”、“園林好”等;怒的曲詞有“朝陽歌”、“將軍令”等;悲的曲詞有“淚珠兒”、“器長城”等,無論喜曲悲曲,演奏起來都能充分表達出人們的思想感情,增添喜的氛圍,深化悲的哀思,或助眾一樂,或催人奮進,或化悲痛為力量。牌子鑼鼓的功效,勝過任何一種民間音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