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中門

牆中門

《牆中門》是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萊昂內爾·華萊士幼時通過一扇“牆中門”進入一個亦真亦幻的、陌生而迷人的花園,回歸現實後雖曾多番重遇此門,卻出於現實考量始終過門而不入,及至中年卻又對門後世界魂牽夢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牆中門
  • 外文名稱:The Door in the Wall
  • 創作年代:1911年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字數:6924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華萊士幼時偶遇一扇綠色的門,撞入一個不可思議的“夢幻花園”。在以後的三十幾年裡他又多次看見這扇門,但是卻因現實的原因而與之擦肩而過。中年時,華萊士成為了一名才華出眾、前途無量的政治家,但事業上的成就卻未能讓他感受到內心的愉悅,他時常惦念甚至痴迷於兒時誤入的“夢幻花園”,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並最終產生了幻覺,將一扇小門當成了“夢幻花園”的綠色之門而邁了過去,將自己葬身於深坑之中。

創作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標誌著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即,資本主義相對穩定興盛時期的結束。政治上,英國的政治地位也在與他國的較量中不斷下降。經濟上,英國與德、美兩國的競賽中也失去了優勢。20世紀初科技的迅速發展一方面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導致了經濟危機、失業等問題。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一方面努力追求事業上的成功,看似忙碌充實,一方面卻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抑鬱消極。《牆中門》的主人公華萊士就是這類人的典型。

人物介紹

人物名稱人物背景
昂內爾·華萊士
華萊士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為了工作和前途身心俱疲,但工作的成就卻無法彌補他心靈的失落,因此長期以來他一直在努力尋找那兒時偶然造訪過的、充滿歡樂和和平以及夢幻所不及的奇幻花園,並為兒時花園的印象而痴迷。就這樣,主人公華萊士在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之間患得患失,並最終在他人生風華正茂、事業青雲直上的時候出乎意外地選擇自殺死亡。
年輕少女
華萊士約五歲時遇到的“女伴”。她像是年輕的女性長輩,給人一種心靈深處的歸屬感。她喚起了昂內爾·華萊士心中的快樂情緒。
年長女人
花園中出現的第二位女性,她是一名陰鬱、膚色灰暗的女人,面容嚴肅、蒼白,有夢幻般的眼睛,身著一襲柔軟的淺紫色長禮袍,帶著一本書。華萊士在那扇綠門前躊躇時,她知道如果華萊士繼續往後翻將回到花園外的現實生活,但她只是靜默地阻止,最後在華萊士的執意要求下,她讓步了,像影子一樣彎下身,親吻華萊士的額頭。
人物介紹參考資料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無論是幼年時候的懵懂無知,還是中年時期的事業有成,現實生活中,主人公從未感受過快樂和滿足。現實對他來說是殘酷的,與夢幻中的樂園相比,“所有塵世中的利益和奇觀都變得那么的單調乏味、不值一提。”
現實社會中,主人公成長所需的基本要素都是缺失或不利於他成長的。首先,他所處的環境是極不利於成長的。園子裡的那位婦人拿給他看的那幅畫正是他成長環境的真實寫照:“畫裡畫的是在那個冷得刺骨的下午,路燈還沒亮之前西肯辛頓灰色長長的街道;我,一個那么瘦小的孩子痛苦地站在那兒,大聲哭喊著……”,“那些都是現實,是的,肯定是現實,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們,還有我親愛的媽媽,我都快忘了她長什麼樣了,我的父親,他是個嚴肅正直的人……”,“我是一個可憐蟲,就這樣被帶回到這個灰暗的世界。”不管這座“夢幻花園”是他的幻覺還是真實存在的,它的出現說明現實的環境嚴重束縛了一個五歲多孩子的成長,讓他想要逃避,渴望掙脫。其次,在現實成長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那么一位導師或成長領路人,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在他兩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一直是由一位極不負責任也不夠有威信的保姆照料。他的父親很嚴肅,一心撲在他的律師事業上,幾乎不怎么關心他,卻希望他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正因如此,他的成長軌跡跟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他非常早熟,很小的時候便學會了說話,他比同齡人要理性、老道得多,即使七八歲的孩子也很難有他的那種自主性。也正因如此,他39歲便成為了成就斐然的政客。但是幼年的聰慧過人和中年的事業騰飛並未能讓他感到快樂和幸福,他仍然懷念那片永遠也回不去的“樂土”,終日鬱鬱寡歡,走上了自殺的道路。最後,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經歷成長所需的儀式。在事業上他平步青雲,只要他專心致志,他就能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他沒有愛情,沒有婚姻,也很有可能只有故事敘述者雷德蒙德一個朋友;雖然後來幾次再遇到那扇門,他並沒有努力爭取,而是為了一時的利益選擇與之失之交臂。缺乏和殘酷現實抗戰的經驗決定了他無法成熟、無法強大起來,也決定了他最終無法清醒地認識自己和現實,無法在理想與現實中找到平衡,無法和現實社會和解,他選擇了向現實屈服,選擇離開這個殘酷的世界來獲得自我解脫。

藝術特色

文學作品中常見樂園神話原型,不少文化都認為人類曾居住在烏托邦式的花園中,直到人心不古,人類被放逐到暴力、墮落、不合意的世界。他們追溯往昔,從中尋求完美社會,以期遁入那十全十美的花園。
《牆中門》中主人公穿門撞入的奇境就是以樂園神話為原型。迥異於門前那道牆隔開的世俗世界裡店鋪侷促、骯髒凌亂的場景,小說中所描述的門後花園沐浴在光明澄澈中,那裡“光線更溫暖,更有穿透力,更柔和,空氣中夾雜著隱然而清晰的愉悅感,藍天上漂浮著一縷縷陽光輕撫過的雲彩。”雖已十月,牆外的人行道上可見黃綠相間的落葉,花園中卻沒有草木零落的衰敗景象:道旁的花壇中全無雜草,盛開著自由生長的花朵,兩頭豹子嬉戲其間。植物有飛燕草,月桂樹和古老陰翳的樹木,其它動物則有溫馴友好的白鴿,南美捲尾猴和長尾小鸚鵡。園中見到的人都美麗和氣,傳遞出友善的氣息,使主人公感到如沐春風,如歸故里。
樂園原型通常衍生出“得到——失去——追尋——失而復得或追尋失敗”的敘事結構,小說中的“我”也經歷了“偶遇門後世界——重歸現實——數次錯過——渴望回到門後世界”這一過程。牆中門出現的地點變幻不定,表明樂園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對人始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最初幾次主人公在它與現實世界之間尚能偏向後者,但是當他對現實產生破滅感之後,不禁日益渴望重回樂園,獲得精神安寧的歸宿。
母親原型常常與代表富饒和豐碩的東西相聯繫,例如花園。小說中的“我”正是在花園中遇到了第一位作為母親原型意象出現的少女,而第二位女性則將花園中玩耍的“我”帶到大廳樓上的走廊,領“我”看書。前者喚起的是隨和親近的情感,後者喚起的則是敬畏情感。小說的主人公年少時通過與陌生“母親”的親近獲得了的安全感,但成長過程中母親的缺位也造成了他成年後與女性的疏離。

後世影響

《牆中門》是尤以創作科幻小說著稱的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 一篇奇想短篇小說。擬以該小說的特殊表現形式-“奇想小說”為依託,以主人公華萊士的成長為線索,通過對比在“夢幻花園”內外,主人公成長過程三要素,即 成長環境、成長領路人及成長儀式的存在和缺失,揭示了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成長問題及其對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嚴重影響。

作者簡介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其中小說尤以科幻小說而著名。代表作《時間機器》、《隱形人》、《當睡者醒來時》等都是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