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蘇藏族研究

爾蘇藏族研究

《爾蘇藏族研究》是2010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德和。本書旨在保護爾蘇藏族的歷史傳統文化,推動爾蘇藏族研究。

基本介紹

  • ISBN:9787561450406
  • 作者:王德和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開本:16開
  • 出版日期:2010-10-1
  • 裝幀:平裝
  • 定價:¥28.00
圖書概述,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出版信息,目 錄,

圖書概述

本書的編輯及出版,是近年來我們開展藏彝走廊研究的成果。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是藏彝走廊東部邊緣的一個重要區域,在歷史上,就是藏彝走廊中藏緬語族各民族互動的結合部,頻繁的民族互動,形成了今天複雜的民族分布格局。
本書希望將各種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為人們了解和進一步研究爾蘇藏族提供方便。全書大約45萬字。

作者簡介

王德和 男,藏族。1956年生。中共黨員,西昌學院副研究員。西昌學院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涼山藏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爾蘇藏族文化。近一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其中國家級核心期刊六篇。出版專著《爾蘇藏族文化研究》。
主持四川省重點社科基地西昌學院彝族文化中心的一般課題《藏彝走廊爾蘇藏族和涼山彝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參研省民族研究所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諧共居問題研究》;在涼山藏學會參編《涼山藏學研究文集》(上、下冊)。獲得2010年涼山州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獎二等獎。當前,潛心研究爾蘇薩巴圖畫文字,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創作背景

民族學與民族史學術上的“藏彝走廊”,是費孝通先生於1980年前後提出的一個歷史一民族區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毗鄰地區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與河流所構成的高山峽谷區域,亦即地理學上的橫斷山脈地區。在橫斷山脈地區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由北而南的大河縱貫其間,故習慣上又稱這片區域為“六江流域”。但它並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幾條江的上游。具體而言,這一區域,包括藏東高山峽谷區、川西北高原區、滇西北橫斷山高山峽谷區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區。就行政區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二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麗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區等地。
在這片區域中,現今居住著藏緬語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納西、普米、獨龍、怒、哈尼、景頗、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緬語族的藏語支和彝語支的民族居多,故從民族學而言稱之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區域的南部,同時還居住著壯侗語族中的傣族和壯族、苗瑤語族中的苗族,乃至漢族、回族以及孟高棉語族中的一些族體。同時,這條走廊自古以來就是藏緬語族諸民族先民南下和壯侗、苗瑤語族諸民族先民北上的交通要道和眾多民族交匯融合之所。該走廊現今共有人口1000餘萬,其中有530餘萬是少數民族,其餘的是漢族。
在這條走廊峰巒重疊、河谷深邃的群山峽谷中,不僅居住著若干少數民族,而且至今還保存著即將消失的被某一民族語言淹沒的許多基層語言,同時還積澱著許多至今還起作用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保留在他們的信仰、文藝、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從石器時代起直至現在,眾多民族都在此留下了自己活動的實物證據,其內容之豐富絲毫不亞於中原地區。這些寶貴資料,對於研究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我國西南地區乃至中南半島各民族的起源與遷徙、融和與分化,以及各民族的歷史、語言、社會、經濟、宗教、文化諸方面均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而這一研究同時對於我國邊防的鞏固、邊區的開發、民族團結的增進和實現當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亦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於藏彝走廊研究,費孝通生前曾經作過五次闡述,是他為我國學術界所留下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
第一次,是1978年9月,費孝通在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組的一次會議上,以《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為題的發言中,首先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問題。他指出:“要解決(民族識別)這個問題需要擴大研究面,把北自甘肅,南至西藏西南的察隅、珞瑜這一帶地區全面聯繫起來,分析研究靠近藏族地區這個走廊的歷史、地理、語言並和已經暴露出來的民族識別問題結合起來。這個走廊正是漢藏二彝藏接觸的邊界,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過政治上拉鋸的局面。而正是這個走廊在歷史上被稱為羌、氐、戎等名稱的民族活動的地區,並且出現過大小不等、久暫不同的地方政權。現在這個走廊東部已是漢族的聚居區、西部是藏族的聚居區。”接著,他指出:“我們以康定為中心向東和向南大體上劃出一條走廊。把這走廊中一向存在著的語言和歷史上的疑難問題,一旦串連起來,有點像下圍棋,一子相聯,全盤皆活。這條走廊正處在彝藏之間,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貴園地。”他還指出:“如果聯繫到上述甘南、川西的一些近於羌語和獨龍語的民族集團來看,這一條夾在藏彝之間的走廊,其南端可能一直繞到察隅和珞瑜。”
第二次,是1981年12月,費孝通在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座談會上,以《民族社會學的嘗試二》為題的講話中,再次論及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性並全面地闡述了他的民族走廊學說。他說:“西邊從甘肅南下到雲南西陲的這個走廊,歷史上系屬不同的集團曾在這裡建立過一個或幾個強大的政治勢力。它們正處在漢藏之間。這幾個大民族在這地區你去我來,我去你來搞了幾千年。來回的歷史流動,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沖積和沉砂。所以,我在前幾年曾經指出過,這是一個極值得研究的地區。”此中費先生所說藏彝走廊中歷史上系屬不同集團建立的強大政治勢力,當主要指自唐代以來政治勢力覆蓋該走廊的吐蕃、南詔和大理等幾大政權。這些政權在歷史上都曾一度影響到整箇中國發展的進程。費先生又接著指出:“最近聽說西南幾省的民族研究工作者聯合起來一起攻關,要把藏漢之間的走廊地區進行一次調查,那是很好的。”費先生還指出:“從巨觀的研究來說,中華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體分成北部草原地區,東北角的高山森林區,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後雲貴高原,南嶺走廊,沿海地區和中原地區。這是全國這個棋盤的格局。我們必須從這個棋盤上的演變來看各個民族的過去和現在的情況,進行微型的調查。”②費老對中華民族分布格局勾畫出的板塊與走廊,涉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而對其研究則涉及民族學、民族史、民族關係等諸多學科的內容。為此,必須進行民族學科及其他社會學科的綜合研究。
第三次,是1982年4月,費孝通在昆明由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召開的座談會上,以《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綜合調查》為題的講話中,著重就藏彝走廊的調查研究講述了意見。他說:“1978年那次講話我提出民族研究要提高一步,怎樣才能提高呢?我覺得今後需要進行巨觀的研究,用全面的整體的觀點研究各民族歷史上的聯繫,研究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及其發展變化,研究我國這個多民族大家庭幾千年里各民族來來去去不斷流動的狀況和趨勢,不要僅限於現在的五十幾個民族的研究。今後中國的民族還是要變的,不會永遠是這樣的,變化的方面是什麼呢?社會主義民族之間關係是怎么樣呢?它本身規律怎么樣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他接著說:“根據我們30多年的經驗,需要重新考慮民族研究下一步怎么搞。現在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組織六個省、區的有關同志對岷江、大渡河、怒江、瀾滄江、雅礱江、金沙江這六江流域的民族進行考察,這是很好的。好就好在,第一條它打破了行政上的界限,第二條它打破了學科的界限,進行綜合研究。”他再次鼓勵和要求大家:“我們不要一個虛名,不要人家拍手,不要搞得
熱鬧,要紮實地工作。現在的名聲比我們實在做的超過很多,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去做,慢一點不要緊,不要急躁,不要踏空。”①
第四次,是1982年5月,費先生在武漢社會學研究班和中南民族學院部分少數民族同志座談會上,以《談深入開展民族調查問題二》為題的講話中,再一次深入地闡述了藏彝走廊研究與民族走廊學說的理論問題,他說:“那個地帶就是我所說的歷史形成的民族地區,我也曾稱它作藏彝走廊,包括從甘肅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珞瑜地區。珞瑜地區的民族構成,外國人搞不清楚。這裡發現有水田技術很高的阿帕達尼。他們從哪裡來的呢?我從照片上看,他們頭上也有一個髻,同彝族的‘英雄髻’很相似。語言我們還不清楚,沒有材料作比較研究。再下去到緬甸北部、印度東部的那加地區。這一帶都是這一相似類型的民族,看來都是這條走廊里的民族,都在藏族和彝族之間的地區里。藏族是從拉薩為中心,慢慢擴大的。……假如我們能把這條走廊都描寫出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諸如民族的形成、接觸、融合、變化等。我是在1979年提出這個問題的。現在四川、昆明的同志準備開始研究這些問題了,西藏也參加了。調查的地區稱作六江流域,就是長江上游金沙江等六條江;從甘肅下來一直到雲南怒江、西藏的珞瑜地區。這就不是一個省,而是幾個省幾個自治地方聯合調查了。這個計畫,領導上很支持,說很好。但是不那么容易,要做很多工作。……以上講的,是西南的那一條走廊。”接著他說:“另外一條是中南的走廊。”當他在分析了這條走廊中的苗瑤、壯侗語族複雜的情況後提出:“廣西、湖南、廣東這幾個省區能不能把南嶺山脈這一條走廊上的苗、瑤、畲、壯、侗、水、布依等民族,即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這兩大集團的關係都搞出來。這裡各種民族有其特點。山區民族就同傣語系各族不一樣,今後的發展問題也不同樣。”他繼續談到:“西北地區還有一條走廊,從甘肅沿‘絲綢之路’到新疆。在這條走廊里,分布著土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全族、裕固族等等,他們是夾在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中間。有的信喇嘛教,有的信伊斯蘭教;有的講藏語,有的講蒙古語,有的講突厥語,也是很複雜的,不容易處理。有些民族講兩種語言。上述幾個複雜地區:一條西北走廊、一條藏彝走廊、一條南嶺走廊,還有一個地區包括東北幾省。倘若這樣看來,中華民族差不多就有一個全面概念了。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來,我們需要一個巨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觀念,看中國民族大家庭里的各個成分在歷史上是怎樣運動的。”

出版信息

本書的編輯及出版,是近年來我們開展藏彝走廊研究的成果。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是藏彝走廊東部邊緣的一個重要區域,在歷史上,就是藏彝走廊中藏緬語族各民族互動的結合部,頻繁的民族互動,形成了今天複雜的民族分布格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石棉縣總人口11.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6萬餘人。主體少數民族為彝族和藏族,彝族1.3萬餘人,藏族1.2萬餘人,建有10個民族鄉,是四川省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
在石棉縣的蟹螺、先鋒和草科三個藏族鄉,分布著藏族的兩個支系——爾蘇藏族和木雅藏族。而在蟹螺藏族鄉,爾蘇藏族和木雅藏族的文化都保存得比較好。2005年夏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接受雅安市民族宗教局的邀請,對該市民族鄉進行一次經濟社會發展調查。調查中,課題組對居住在石棉縣的爾蘇藏族和木雅藏族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此時,石棉縣也正在進行蟹螺藏族鄉的民俗活動“環山雞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雙方當即商定繼續共同開展對爾蘇藏族和木雅藏族的社會歷史文化調查研究工作。
2005年9月和11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員率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分兩次到蟹螺藏族鄉進行調查,在向石棉縣領導匯報了調查成果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與石棉縣商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在石棉縣建立“爾蘇木雅藏族研究中心”,由雙方共建共管。這一合作意向得到了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和雅安市民族宗教局的肯定與大力支持。2006年5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爾蘇木雅藏族研究中心”在石棉縣正式成立。中心成立後,經過認真考慮,反覆商議,確定了2006年的工作計畫。此工作計畫分為兩部分,一是繼續進行蟹螺藏族鄉的田野調查工作,二是將散見的爾蘇藏族資料及論文集結為一本,以供更多的學人進行研究,這就是大家見到的本書。
爾蘇藏族是整個藏族中的一個支系,人口3萬人左右。他們講爾蘇語,分三個方言區。操東部方言的自稱“爾蘇”,分布在四川省雅安市的石棉、漢源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木里等縣。操中部方言的自稱“多須(續)”,分布於涼山州冕寧縣;操西部方言的自稱“里汝”,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和涼山州的冕寧、木里等縣。
爾蘇藏族情況相當複雜、僅以自稱“爾蘇”的這一支系而論,居住在雅安市石棉縣境內蟹螺藏族鄉的是講東部方言的爾蘇,這一支系的總人口約1.2萬人,居住在石棉縣境內的約8000人。爾蘇又自稱“魯蘇”,都是“白人”之意。附近彝族稱他們為“俄竹”,意思是“土地的主人”或“山主”之意。也就是說,他們先於彝族來到這裡。民族史的研究成果證明,彝族是唐代中葉來到這裡居住的,因此,爾蘇居住在這裡最遲是在唐代初期以前,即距今1200年以前,應該是史書中稱為唐之“東蠻”的兩林、勿鄧、豐琶之屬中的部分,但不可確指。宋代記載大渡河南有“蕃田”,有漢人往墾,應指這些部族的土地。唐代中葉,大渡河以南為唐朝的領地,後為南詔政權所據,吐蕃與南詔聯合攻唐,爾蘇之地受吐蕃及南詔統治,也是兩方力量拉鋸之處。宋代爾蘇地方歸大理政權統治。元代這一帶歸羅羅斯宣慰司統轄,這裡的情況才較為清楚。明清時期,這一帶爾蘇的管轄情況為:漢源和石棉一帶歸松林地土千戶王氏所轄,清末土千戶王應元因擒石達開有功,由土千戶升任為土都司,統轄6個土百戶。今石棉縣城周圍、漢源縣城到瀑布溝一帶都是爾蘇居住區。至於涼山州安寧河谷之爾蘇,由蘇州土千戶姜氏及其所屬9個土百戶統治。而“里汝”支系則為木雅土司及木里土司所管轄。
因此,從史籍上看,爾蘇從未有過統一政權。安寧河流域的爾蘇由於處於漢彝之間,其文化受到漢彝影響較大。木里的爾蘇文化亦受當地主流文化影響較大。相反,蟹螺鄉由於較為偏僻,其傳統文化保留較好。
在藏族的眾多支系中,爾蘇藏族的研究一直很不夠。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零星的記載。1961年和1979年,四川民族識別調查組兩次進入該地調研;1982年4月,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派人赴冕寧瀘寧區調查;1982年5月,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六江流域民族綜合科學考察隊進入冕寧調查;1986年,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派人赴越西、漢源、石棉一帶調查,五次調查均產生了一批調查成果。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調查過爾蘇語言及習俗。日本的學者西田龍雄著有《“多續譯語”研究二》一書,在日本出版。這些研究成果,只有一部分公開發表,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僅是內部出版,加上時間過去多年,爾蘇藏族研究的資料的檢索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為了保護爾蘇藏族的歷史傳統文化,推動爾蘇藏族研究,我們特意編輯了本書,希望將各種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為人們了解和進一步研究爾蘇藏族提供方便。全書大約45萬字。具有兩個特點:
第一,編人的研究成果範圍廣、時間跨度長。此次編人的研究成果包括清末、民國以來的一些歷史檔案資料、新中國建國後的社會調查資料以及學術論著等。內容涉及爾蘇藏族的族源、歷史、語言、社會、宗教、習俗等諸多方面。是學術界對爾蘇藏族研究資料的總匯。它無論從內容還是從時間跨度上看,都全面反映了此前爾蘇藏族研究的進展和成就。
第二,編輯的資料學術價值高。此前,學術界尚未對爾蘇藏族的研究成果進行過系統的梳理。本書公開了一批未公開發表的檔案資料和調查資料,輯錄了大量零星分散的科研成果。在儘可能全面蒐集的基礎上,系統地分類集結了爾蘇藏族的研究成果,為今後進一步研究爾蘇藏族奠定了基礎,也會成為人們了解爾蘇藏族的一個視窗。
本書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和石棉縣共建的“爾蘇木雅藏族研究中心”的成果,作為中心共建單位,石棉縣文化體育旅遊局和民族宗教局的全體同志都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目 錄

總序…………………………………………………………………(1)
前言…………………………………………………………………(1)
內容提要……………………………………………………………(1)
第一部分川西南藏族綜論
(一)調研報告
冕寧縣和愛公社廟頂地區藏族
社會歷史調查……………陳明芳王志良劉世旭(3)
冕寧縣廟頂地區藏族墓葬及碑刻調查簡報……劉世旭(55)
涼山州冕寧縣瀘寧區藏族調查筆記……………楊光甸(65)
九龍藏族社會的歷史考察………………………伍呷(253)
西番…………………………………四川省編輯組(293)
(二)學術論著
《彝族史稿》中關於川西南藏族的論述……方國瑜(311)
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何耀華(324)
川西南散居藏族概況…………一……………·馬文中(345)
涼山境內的“西番”及淵源探討……………龍西江(350)
淺談川西南藏族的族源與族稱………………黃約布(381)
第二部分爾蘇藏族
(一)綜論及歷史
越西、甘洛地區彝、藏各族人民反抗子末烏甲
的鬥爭………………………………四川省編輯組(387)
太平軍經過越西新民、保全、梅子營、海棠等地
的情況………………………………四川省編輯組(398)
“多須人”起源及其他………………………何耀華(403)
有關清代四川松林地土司的一些材料………張弗塵(406)
西蕃秧田姜家跑馬道…………………………姜明榮(414)
淺議涼山的藏族“爾蘇人”…………………黃約布(417)
四川爾蘇人族群認同的歷史因素……………巫達(422)
(二)語言
六江流域的民族語言及其系屬分類——兼述嘉陵江
上游、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語言………孫宏開(437)
川西民族走廊地區的語言……………………孫宏開(458)
爾蘇語概要……………………………………劉輝強(462)
爾蘇語言文字與爾蘇人的族群認同……………巫達(501)
一部罕見的象形文曆書——耳蘇人的
原始文字……劉堯漢、宋兆麟、嚴汝嫻、楊光才(514)
爾蘇沙巴文字的特徵及其在比較文字學上的
認識價值……………………………………王元鹿(527)
爾蘇沙巴文字字素研究………………………鄭飛洲(536)
爾蘇語動詞趨向前綴和體標記………………宋伶俐(549)
(三)習俗
石棉縣爾蘇藏族傳統節日燒賻子……………錢安靖(563)
爾蘇藏族喪葬詞二則…………………………錢安靖(569)
藏族爾蘇人婚禮儀式中飲食文化的族群性……巫達(573)
四川省石棉縣爾蘇藏族婚喪習俗調查………劉俊波(598)
江流三曲地帶的古建築——碉………………馬文中(607)
(四)宗教
川西南爾蘇藏族宗教習俗調查………………錢安靖(613)
冕寧藏族苯教送魂九路初探…………………陳宗祥(636)
冕寧藏族“贊克”與《開路圖經》…………馬文中(647)
冕寧藏傳佛教寺院覓蹤………………………馬文中(65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