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羅中立創作油畫作品)

父親(羅中立創作油畫作品)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樸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父親
  • 畫作類型:布面油畫
  • 作者:羅中立
  • 創作時間:1980年
  • 規格:縱216厘米,橫152厘米
  • 現收藏地中國美術館
  • 材質:畫布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形象,繪畫技法,名家點評,作品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油畫《父親》油畫《父親》
《父親》屬於大尺幅超寫實肖像油畫,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農民肖像畫。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創作背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鬥,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父親》被視為傷痕畫派的一個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鄉土寫實主義作品,表現了畫家羅中立的鄉土主義情懷,是羅中立本人對本土文化和藝術的堅守與挑戰,也是為落後的農村及農民代言,讓人們關注農民,關注那樸質的美與勤勞的品格。
局部圖局部圖
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人們對於普通農民由衷的熱愛、讚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樸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當人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藝術形象

該畫以巨幅油畫形式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都相當深刻。
局部圖局部圖
該畫的人物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淒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人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乾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鬍鬚,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烙印,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菸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人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醜”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深入人們的心靈。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繪畫技法

該畫採用對稱式構圖,莊重而簡煉,寧靜而簡樸。尤其是,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富有內涵,容貌描繪得極為細膩、感情複雜、含蓄、主體形象沒有被細節的刻畫所影響,反而更加突出。人物色彩深沉而富於內涵,容貌刻畫得極為細膩、情感深邃而含蓄,背景運用“豐收”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苦”和內在的“美”。
局部圖局部圖
同時,作者在基本上沒有故事情節的頭像中通過放大細部的方法,描繪真實感和加強藝術感染力。在這裡,細節的真實不是自然主義式的不加取捨地羅列,而是深思熟慮的、別具匠心的藝術創造。一方面極端的填密、細緻(面部的刻畫),一方面相當的抽象和概括(背景),僅取頭部和捧著花瓷水碗的雙手的部分,並使用特大的畫幅造成不平凡的效果。

名家點評

評論家、版畫家曾景初:“《父親》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是我國經過十年浩劫的八億農的父親。但他生活在最下層,過著不聲不響的勤勞艱苦的生活,從他身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的縮影。”
中央美院教師邵大箴《也談〈父親〉這幅畫的評價》:“《父親》確實表現了我國當代農民的疾苦,但它遠非只是客觀地再現農民生活的苦楚,而是表現了仍然艱苦的勞動和生活條件下,老一代農民勤勞、樸素和任勞任怨的優品質。”
廣東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李偉銘《也談油畫〈父親〉——兼與邵養德同志商榷》:“羅中立把對農民的同情、憐憫感慨,變成了對父親’勤苦、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生涯的肯定和讚揚,執著地表現了他對養育我們的中華土地的深沉的愛,執著地表現了他強烈要求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迅速地改變“父親”不應有的相對貧窮、落後的生活狀態的喊叫!”

作品影響

1980年12月20日,《父親》獲得第二屆“中國青年美術展”一等獎。
《父親》被選為蘇教版教科書《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選讀》中的插圖。

重要展覽

2015年06月19日,“走向西部——中國美術館經典藏品西部巡展·重慶”在重慶美術館開幕。包括羅中立《父親》等98件中國美術館館藏西部主題作品亮相,這是繼中國美術館收藏之後,《父親》原作首次“回家”。

作者簡介

羅中立與《父親》羅中立與《父親》
羅中立(1948年—),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幼年在父親影響下學畫,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在四川美院學畫,1982年從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學院院長。
曾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金獎、四川優秀作品獎,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比利時國家歷史博物館、台灣山藝術美術館,出版畫冊有《羅中立油畫集》、《羅中立油畫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