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

父親: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

《父親: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是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彙編作者收入大、中學語文教材、教輔圖書中的文學作品,包括散文和紀實作品,這些文章,是對於重大事件的文學記憶,是當代中國的歷史剪影,也是學生們練習寫作的範文。

基本介紹

  • 書名:父親: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
  • 作者:張勝友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611959
  • 外文名:Father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文匯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父親: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勝友,福建永定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編審,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出版《穿越歷史隧道的中國》、《破冰之旅》等報告文學集12部;撰寫《十年潮》、《歷史的抉擇》、《讓浦東告訴世界》等影視政論片25部(300集)。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學語文教材。

圖書目錄

文學與時代(自序)/1
百年潮·中國夢(電視政論片)/1
閩江·映象(入選《新課外語文》高中第二輯)/59
讓汶川告訴世界(入選現代大學生人文素質與修養教材《經典選讀》)/66
父親(入選《2008高考備考資料之散文名篇必讀》)/106
潮湧浦東(入選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語文》第一冊)/111
歷史的抉擇——小平南巡(入選全國廣播電視教程《語文教學大綱》)/137
飛到聯合國總部的神奇石塊(入選高中語文、中師語文、成人高考語文)/163
武夷山水情(入選中國函授大學寫作教材《邏輯與語言》)/170
閩西石榴紅(入選《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第三冊)/174
我的財富是經歷(代後記)/178
[附錄]話語的聚變:張勝友報告文學創作的文體史意義劉瀏 丁曉原/196

後記

1982年春天,我從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光明日報》文藝部當了一名記者。當時很多演藝團體經營困難,國家開始啟動文藝體制改革。在瀋陽出現了全國第一個家庭劇團,夫妻倆都是當地劇團里的台柱子,夫妻雙雙組織劇團下鄉演出,給劇團交管理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很受鄉下農民們歡迎。報社文藝部主任指派我前去採訪,又擔心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否完成這樣的重頭採訪任務,就同時叫一個老記者帶我去。正值隆冬,瀋陽冰天雪地零下20多度,老記者不願意去,我正想自己去闖一闖呢,就一個人跑去了。主任交代說你去採訪半個月,回來以後再好好寫。我感到這是我的機會來了,到瀋陽後馬不停蹄採訪、日夜加班寫作,一個禮拜就把稿子寫好回來了。主任很不高興,說你怎么一下子就跑回來了?我說我寫完了。主任很驚訝,我把稿子交上去,一萬多字的長篇通訊《文藝體制改革的先行者——記張桂蘭自負盈虧劇團》,當時的總編輯杜導正看到稿件非常高興,當即批示頭版頭條發表,標題要大號字通欄題,同時配發本報評論員文章。於是,一個初出茅廬的記者的第一篇稿子就成了《光明日報》的頭版頭條。緊接著,北京京劇團趙燕俠的承包改革成為典型,我又采寫了長篇通訊《改革帶來了希望——北京京劇院一團一隊見聞》,將農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文藝體制改革探索結合起來寫,又一次在《光明日報》上一炮走紅。
連續兩篇文章問世引起文化界很大反響和震撼,當時的文化部部長朱穆之就電話通知杜導正:你把作者帶來。我跟著杜導正總編輯第一次走進國務院文化部部長辦公室,看到辦公室那么大,辦公桌也非常巨大。朱穆之部長很高興,說:剛畢業的大學生呀!當時,還有一個上海雜技團的改革典型,是新華社記者采寫的。文化部把我們寫的三篇文章下發到全國各文藝演出院團,作為改革參考學習資料。杜導正一高興,就把我從文藝部調到機動記者部,說小張你不要寫那些小稿子了,以後專門給報社寫這些大塊頭文章喔。
在機動記者部任時政記者,有機會廣泛接觸社會,報導改革開放的重大熱點問題。六屆人大、七屆人大召開,我都是駐會記者,晝夜在會議現場奔波採訪……1988年以後,我先後任記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編;1993年底調到光明日報出版社,任總編輯兼副社長。業餘不斷從事文學創作,主要運用報告文學、散文、電視、電影政論紀錄片等體裁,代表作品有《世界大串連》、《命運狂想曲》、《飛到聯合國總部的神奇石塊》、《十年潮》、《歷史的抉擇——鄧小平南巡》、《2000奧運:光榮與夢想》、《海南:中國大特區》、《閩西:山魂海戀》等。散文、報告文學、影視政論作品陸續結集出版,已經有十幾個集子。筆耕20餘載,著述達400餘萬字。
我是197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的,同代人一提就知道,那是“文革”期間中斷10年之後第一次恢復高考,有人戲稱為“十年開科取士”。我作為一個回鄉知識青年,帶著一身泥土氣走進考場。那考場在什麼地方?在福建省閩西山區一個叫高陂鎮的地方。你看分省地圖冊,翻到福建那頁,上面小地名密密麻麻,像蟻群似的,即使用高倍放大鏡搜尋,也見不到那個叫“高陂”的小鎮。
我是老三屆中的67屆高中生。1966年,我在福建省永定縣鳳城鎮的永定一中讀到高二時,遇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12月輟學回鄉務農。幾年來,在永定縣高陂鎮北山村,除了種稻子,農閒時外出修公路、架大橋、修水庫、挖礦槽、開山炸石,還打零工,走村串戶於過裁縫匠,少不了也被割“資本主義尾巴”扔進土牢餵蚊子。
我出生於1948年,在閩西那個偏僻小山村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代。我早年受的教育是零碎的。我的父親是鄉村教師,在永定縣撫市中學教語文課。父親給我取名“勝友”,源出於唐代文學家、大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句。我從小讀的課外書是《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外國文學名著基本沒有涉獵過。從國小到中學,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師作為範文宣讀,作文比‘賽總是奪得第一名。我上國中時就有一個念想:將來當作家。想想很幼稚,當時就約上班裡另外兩個同學簡林德和王增鑫,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三人在校園裡望著月亮對天盟誓:將來一定要當作家!
然而上國中二年級時,有一件事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解放軍空軍某部來我們學校招收飛行員,那時我充滿憧憬,幻想能駕機飛上藍天,保衛祖國領空,非常崇高神聖,便欣然報了名。
……
而立之年步入上海復旦校園,不久又趕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歷史進入嶄新的時代。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思想解放運動,使裹著滿身傷痕的莘莘學子激動不已。我在復旦中文系讀書,那位開“傷痕文學”先河的盧新華便是同班同學,我們有幸共同經歷了那場波及全國思想文化界的大辯論,在黃浦江畔完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嬗變,從幼稚走向成熟,由盲從學會了思考。我此後逐步擺脫個人命運的糾纏,更多地關注民族命運、國家前途。大學畢業後仍不斷從事文學創作,但同以往相比,已樹立起文學寫作的自覺意識,知道我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
回顧以往走過的道路,那段知青經歷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甚至對我今後要走的道路,對我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我整個人格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知青那一段生活積澱,已經完全融入我的血液中,永遠擺脫不掉了。
歷史給予這一代人磨難,也給予這一代人厚愛。如果說人生經歷是一種財富,那我們這一代人肯定是富有的。我們接受過比較完整的正規教育,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部動盪,經受了上山下鄉運動的磨礪,我們又能適應當下的最新潮流。我們能夠全身心地投身於國家改革開放洪流中去,同時又少有偏激情緒。如今,我們自然而然地成為各自領域的中堅力量。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序言

一、中國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
事件
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源起於174年前那場恥辱的鴉片戰爭,大清帝國被西方列強一巴掌打落谷底,李鴻章曾驚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後,接踵而至的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後繼,赴湯蹈火,矢志富國強兵,卻統統歸於失敗。
中國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毛澤東領導的血與火的革命締造了新中國;尤其是發軔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運動,使中國歷經30多年的狂飆突進,經濟發展大步跨越,社會轉型風雲激盪,文化繁榮走向多元,一個東方文明古國和平崛起,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為之矚目,世界為之震撼。
試想,中國改革開放啟動之初,形勢是多么緊迫而嚴峻:因長達10年的“文革”浩劫,國家經濟已走到崩潰的邊緣,廣大農村一片蕭條破敗,有1億多人吃不飽飯,成千上萬人外出逃荒要飯,兩乾多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雪崩般地掀起返城狂潮,10億中國人同時發出驚問:“中國向何處去?”值此歷史關頭,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超常的領導藝術,駕馭中國這艘艨艟巨艦撥正航向,義無反顧地駛入波濤洶湧的改革航道: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進入“深水區”,從計畫經濟體制轉軌為市場經濟體制,從告別物資短缺的票證時代到財富大量涌流……一路斬關奪隘,衝決“思想雷區”,其艱難險阻自不待言,其恢弘氣勢堪比滔滔黃河長江。
我們不會忘記有過的痛苦記憶,半個多世紀前,國家急於發展,曾經發起一場“大躍進”運動,提出“超英趕美”的口號,最後鬧成笑話,並釀成一幕大饑荒悲劇。但是今天,我們卻千真萬確實現了“超英趕美”,先後超越了英、法、德、日,並一步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與此同時,經濟實力的大幅飆升,又帶動了軍事實力與國際話語權的顯著提升。
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稱:中國的發展,是新世紀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中國,又站在一個歷史的新起點
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現代化大道上迅跑,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整個東部海岸線上那條“地理級”生產線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輸出商品,打造了20世紀末葉、21世紀初最耀眼的工業神話,當中國人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全方位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及國際化進程,走完了西方已開發國家100年、200年乃至300年所走過的歷史,在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的同時,毫不諱言,我們也積累了西方已開發國家在他們一二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所必然會遭遇到的困難、障礙和社會矛盾,諸如生態環境問題、貧富不均問題、道德滑坡問題、貪腐懈怠問題、社會管制問題等。
我們還必須看到的另一方面是:因中國體量的增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所以全球高度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演變和社會轉型;與此同時,摩擦和碰撞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輪番交替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的指責,便是來自另一半球無奈的表達和“抹黑”的伎倆。
正是秉持這種清醒的認識、堅定的自信與開拓的理念,我們高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敢於直面經濟繁榮帶動社會結構變遷後的全面轉型問題,主動迎接挑戰,明確攻堅克難的任務和目標,揭示繼經濟強勁崛起之後,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機遇。
凝聚全社會的智慧與力量,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轉變經濟成長模式,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培育公民社會成長,以及生態體系的修復、梳理和完善等等,都需要中國改革再出發,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的全方位改革,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共生。
前路正長,中國又站在一個歷史的新起點!
三、作家,要書寫變革大時代
身處風雲際會的變革大時代,中國作家是幸運的。
我們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堪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匹敵;我們波瀾壯闊的社會轉型,堪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媲美。在當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輝煌與矛盾交織,希望與困難糾結,豐厚的生活沃土召喚大作家和大作品,就看我們的作家有沒有能力把握時代發展的大勢,有沒有能力深刻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
毫無疑問,社會生活的極大豐富,為作家提供了多樣化寫作的可能性;社會開放度的日益提升,又給予作家更寬鬆的創作空間和創作思想的更大自由度。目前,傳統文學、市場文學和網路文學三分天下的文學版圖呈現,便是一個生動的明證。文學永遠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變革時代的成就也好、輝煌也好、困難也好、挫折也好、探索也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新生事物、新鮮信息每天都如潮水般湧來,給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元素。你可以在“小我”的花園裡低吟淺唱,但我們國家當下的社會變革更需要作家們有大江東去的書寫狀態,也值得作家們如大江東去般地書寫和記錄。
王蒙先生曾說過,他那一代作家,遠不如前輩的老作家知識淵博,比如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老舍、曹禺、沈從文等,他感佩上一輩作家學貫中西,是學者型作家。但現在的年輕人受到的教育普遍比較系統、比較正規;網際網路的快速崛起,我們國家又似乎一夜之間進入了“全民寫作”時代,它是一種無門檻、無審查的寫作狀態,給作家提供了空前自由的創作心態和天馬行空的創作語境。關鍵問題是,不管在什麼載體上發表作品,最終還須回歸到文學。文學是人學,是人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文學的尊嚴與高貴,就在於它要表達的永遠是熱切呈現社會生活的紛繁多姿,深刻揭示人的命運和人性的本質。
時代對作家如此厚愛,作家要書寫變革大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