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板栗

燕山板栗

燕山板栗,北京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燕山板栗歷來有“木本糧食”之稱,也素有“鐵桿莊稼”的美譽,其品質上乘,個大,皮薄,肉厚,味道甘美、香甜,在清代曾是貢品。

2008年03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燕山板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山板栗
  • 產地名稱:北京市
  • 品質特點:堅果皮薄,栗肉淡黃,肉質細膩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28號
  • 批准時間:2008年03月1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燕山板栗屬於北方栗,分布於燕山山脈,地理標誌產品名稱為“燕山板栗”,其主要特點是果型玲瓏,邊果以橢圓型、圓形為主,種臍小,平均單粒重8.02克。每千克124粒(板栗國家標準小型果優等品每千克不超過160粒);果皮以栗褐色為、紅棕色、紫褐色為主,富有光澤,茸毛少;堅果皮薄,澀皮極易剝離。鮮栗果肉淡黃色,炒熟後果皮油亮,果肉金黃色,肉質細膩、糯性強、香味濃。
燕山板栗燕山板栗

藥用價值

燕山板栗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功用。唐代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蘇東坡的弟弟蘇子由曾寫詩稱頌栗子的食療功效:“老去自添腰腳病, 山翁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云:“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有人內寒,暴瀉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
傳統中醫學認為,栗性甘溫,無毒,有健脾補肝,身壯骨的醫療作用。吃食板栗可以益氣血、養胃、補腎、健肝脾;生食還有治療腰腿酸疼、舒筋活絡的功效。板栗的果殼和樹皮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可治皮膚炎症;花能治療瘰瘍和腹瀉,根治疝氣。民間驗方多用栗子,每日早晚各生食一至二枚,可治老年腎虧,小便弱頻;生栗搗爛如泥,敷於患處,可治跌打損傷,筋骨腫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膿毒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栗子含有大量澱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等疾病。栗子所含高澱粉質可提供高熱量,而鉀有助維持正常心跳規律,纖維素則能強化腸道,保持排泄系統正常運作。

產地環境

燕山板栗主要分布在北京低山丘陵區,是北京地區接受太陽輻射較高的區域,達5443千焦/平方厘米,日照時數2600—2731小時/年,年平均氣溫100—115℃,平均日溫較差107℃,無霜期200—195天,年平均降水650毫米以上。區域內成土母質以花崗岩類風化物為主,並有小面積的黃土母質分布在調查區域的東南邊緣,但土壤均為淋溶褐土,地理氣候環境適宜於板栗的栽培生長。
燕山板栗樹燕山板栗樹

歷史淵源

北京種植板栗已有兩千多年。《史記》載:“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當時北京為燕國屬地,2000多年前已種植板栗。
《呂氏春秋》記載“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為今燕山山脈所產的板栗,燕山地域內的石城鎮西灣子村,漫山生有栗樹,百年以上栗樹達數百棵,故被稱之為“燕山栗源”。
三國時期的陸機在《毛詩草木魚蟲疏》中亦稱:“五方皆有栗……唯漁陽、范陽栗甜美長味,他方悉不及也。”漁陽即今密雲西南,范陽即今北京大興西南、房山南部及河北涿縣(今涿州市)、易縣一帶。
唐代燕山板栗曾作為向皇室進貢的重要果品,奉至京師長安城(今陝西西安市)。
《遼史》載:遼代皇家在南京(今北京)西南置栗園司,遣宦官(太監)專司栗子種植之差。有學者考證,歷史上遼代的栗園位於今房山區栗園街道一帶,而今普藝寺遺址附近尚有十餘棵高大的古栗樹,據傳距今已有近千年。
明代曾將燕山板栗作為皇陵(十三陵)的主要祭品,並在皇陵附近的州縣設立十幾處栗園、榛廠,專門負責提供板栗、核桃、榛子等祭品的生產和交納事宜,其中在昌平、懷柔、密雲辟有多處栗園。
清代史籍中對燕山栗子也有記述,《日下舊聞考》載:“良鄉,燕山屬邑,驛中……易州栗,甚小而甘。”並有“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的詩句。

生產情況

2007年,北京市密雲區、昌平區、平谷區和延慶區等四區板栗種植面積達2.627萬公頃、年產量超過1450萬千克,產值1.234億元,涉及5.77萬農戶。
2016年,燕山板栗主產區北京市密雲區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

產品榮譽

2008年03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燕山板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燕山板栗榮譽燕山板栗榮譽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燕山板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申請界定燕山板栗地理標誌產品產地範圍的函》(京政函〔2007〕10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馮家峪鎮、不老屯鎮、北莊鎮、太師屯鎮、高嶺鎮、大城子鎮、巨各莊鎮、穆家峪鎮、溪翁莊鎮;昌平區長陵鎮、十三陵鎮興壽鎮、崔村鎮、南口鎮;平谷區鎮羅營鎮、大華山鎮、劉家店鎮、山東莊鎮、金海湖鎮、王辛莊鎮、南獨樂河鎮、峪口鎮、熊耳寨鄉、黃松峪鄉;延慶區大莊科鄉、四海鎮珍珠泉鄉等2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燕紅、燕昌、燕豐、燕山短枝、燕魁、銀豐、黑七、辛莊2號、南早3號、懷九5號。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以褐土為主,成土母質為片麻岩、花崗岩,土壤有機質含量≥0.8%,pH值5.9至6.8。
(三)栽培技術
1.育苗:以實生板栗做砧木,從優良母株上採集接穗嫁接繁殖。
2.定植:定植時期為春季或秋季,每公頃栽植株數≤1200株。
3.栽培管理:
(1)施肥:每生產1千克板栗施用0.5千克有機肥;每三年土施一次硼砂,施用量為0.2千克至0.3千克/株;每年花期噴0.3%的硼酸鈉。
(2)整形修剪:冬剪為主,冬夏結合;保持樹體通風透光,樹冠覆蓋率≤80%;成年樹修剪強度為樹冠投影內結果母枝控制在8至14個/平方米。
4.果實採收:在九月下旬以後開始採收,採收以撿拾栗子為主,採收後及時攤開風涼,分級銷售。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
(1)外觀:果實為近半圓形,栗皮褐色,有光澤,茸毛少。
(2)單果重:≥5.5克。
(3)風味:果肉淡黃至乳黃,味香甜。
(4)加工特性:澀皮易剝離。
2.理化指標:在采後一個月,其果肉含水量40%至45%,含蛋白質≥7%,脂肪2%,澱粉40%至50%,含糖量≥18%。
3.產品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燕山板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遼金時期北京已有糖炒栗子
《華夏美食趣話》稱:據考,炒栗子始於宋代,此前多為蒸煮後食用。遼初栗子的炒制技法傳入南京(今北京),不久遍及市肆。《契丹史研究》記載:遼代翰林蕭韓家奴於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出任掌管南京(今北京)栗園的官員,他向遼興宗介紹炒栗子的學問時說:“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美。”另據《契丹文化》載:“初冬之際,南京(今北京)城凡甘(乾)鮮果店均於肆門前設一灶,炒栗招客。出鍋新栗熱氣炙手,趁熱剝食,內外皮皆落。如待冷剝之,則內皮附肉難於脫落,而質已變硬,食之鬆軟之感。”這說明遼中期契丹人吃炒栗子已很普遍了。
南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曾記述過一段關於炒栗子的故事:“故都(汴京,今開封)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1145年前後),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古時對少數民族所建政權的貶稱,此指金國),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陳、錢是南宋的使者,出使金國,在燕山地區有兩個自稱是汴京李和兒子的人,向他們奉獻了炒栗子各十包,然後揮淚而去。據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栗高手李和在外族入侵時家破業敗,他的兒子帶著炒栗絕技流落燕山。用獻給故國使者栗子,表達自己對故國的眷戀,這也說明至少在南宋初期,炒栗子的技藝已從汴梁傳入燕山一帶。
乾隆曾寫過兩首“栗子詩”
“糖炒栗子”之稱到底始於何時,史籍中未見確切記載,有的說始於元代,有的說始於清代。從史料記載來說,清代文人筆下的炒栗子最具生活氣息。
清初周篔在《析津日記》中稱:“今燕京市肆,及秋則錫(糖)拌雜石爆之。”富察敦崇在《京師歲時記》中寫到:“(農曆)十月以後,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餘,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郝懿行(號蘭皋)於乾隆年間到北京遊歷,看到製作糖炒栗子的情景時在《曬書堂筆錄》中言道:“余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坐高兀子,操長柄鐵勺頻攪之,令勻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濡糖,藉以粗砂,亦如余幼時所見,而甘美過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風,盤飣間稱美味矣。”他們既寫出炒栗子上市的時間,也描述了栗子的炒制方法及味香。
清代《北京竹枝詞》中也有讚美炒栗子的,其中有“街頭炒栗一燈明,榾拙煙消火焰生。八個大錢稱四兩,未嘗滋味早聞聲”,記述了當時炒制栗子的場景及價錢。
炒栗子之美味,不但井市貧民,就是乾隆也格外喜愛,據傳,他曾專門寫過兩首詩讚譽炒栗子。
有一年深秋,乾隆到西陵(今河北易縣)祭奠雍正,路過良鄉縣城。當時的知縣姓楊,按禮制要設宴接駕。可他一琢磨,皇帝在宮裡什麼好東西沒吃過,就是給他弄些山珍海味也不新鮮了。他見縣衙外水果攤兒上正在出售剛出鍋的炒栗子香味撲鼻,於是令人在縣衙中擺了一桌當地特產,有大峪溝的磨盤柿、大石窩的蜜棗、京西白梨、糖炒栗子,外帶一壺清茶。
一路上,乾隆在各行宮裡吃的都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早膩了,一見良鄉縣令接駕的是一桌特產,倍感新鮮,尤其是那飄著香味的炒栗子更是誘人。整整吃了一大盤,一邊兒咂摸著滋味兒,一邊兒贊聲不絕,並隨即賦詩:“堆盤陳玉幾,獻歲同春椒,何須學高士,圍爐等魁燒。”
幾年之後的一個秋末,乾隆承德避暑山莊回鸞,駐蹕密雲行宮。用過晚膳,便換上便裝,帶著兩個貼身太監到附近溜達。忽然,不遠處飄來淡淡的栗香,尋著香味他來到一個果局子前,只見掌柜的正在炒栗子。乾隆一邊觀看,一邊詢問這栗子的炒制方法。掌柜的見他好奇,便把剛出鍋的栗子拿給他吃。乾隆品嘗後覺得清香滿口,甘美如飴,回到行宮便即興寫下《食栗》詩:“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調。”他將炒栗子的炒制描寫得淋漓盡致,隨後欽定密雲栗子為皇宮貢品,按時令進奉。
老北京糖炒栗子“通三益”最有名
民國時期,糖炒栗子已成為北京四九城著名的特色美食。尤其進入冬季,主要街道上大多有賣炒栗子的。特別是東四西單、鼓樓、前門、花市、東安市場等街市上,每逢初冬至春節期間無不飄滿糖炒栗子甜香的味道。
前門大街賣糖炒栗子的多是流動商販,他們用長方笸籮,裝上炒熟的栗子,論斤出售。小販們頭頂笸籮,順著前門大街沿街叫賣吆喝。當時前門大街是南苑進城必經之地,也是外地人在前門火車站下車後分散之地,不少初到京城的外省人都要嘗一嘗久負盛名的北京糖炒栗子。前門大街還有幾家賣糖炒栗子的老字號,五牌樓南路東有“通三益”,大柵欄西口路北有“聚順和”,大蔣家胡同西口外路東有“信義源”,這些老字號炒出的栗子“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一些大戶人家多講究吃這些老字號炒制的栗子。據說,“通三益”當年曾專為清宮進奉糖炒栗子。因為袁世凱的五姨太楊氏特別喜歡吃糖炒栗子,袁世凱曾專門差人到“通三益”去買栗子。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講究現炒現賣,所炒制的栗子以“良鄉板栗”為首選。早年間多是在乾果店門前壘有個爐灶,架起大鐵鍋,然後將挑選好的生栗子與鐵砂放入鍋內用鐵鍬翻炒,並撒上些飴糖汁,待炒熟後倒入木箱並以棉墊蓋嚴,隨後高聲吆喝:“唉,良鄉的栗子咧!糖炒栗子喲!”這樣現炒現賣的熱栗子頗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