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香

燒香

燒香,漢語辭彙。

拼音:shāo xiāng

釋義:1、 敬神禮佛的一種儀式。禮拜時把香點著插在香爐中,表示誠敬。2、 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3、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原指敬神禮佛的一種儀式。禮拜時把香點著插在香爐中,表示誠敬。有的時候,燒香是為了取其清雅而燃香,是一種中國類似插花的傳統雅文化。現代社會中,燒香有時也比喻為求人辦事兒請客送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燒香
  • 俗語:敬香或進香或燒香
  • 拼音:shāo xiāng
  • 注音:ㄕㄠ ㄒㄧㄤ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燒香”歷史,含義,道教敬香,佛教闡述,注意事項,常識,上香,拜香,方法,其它相關,

詞目

燒香

拼音

shāo xiāng

基本解釋

1、 [burn joss sticks (before an idol)]∶燒香拜佛時點著香插在香爐中。
2、[bribe]∶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有些地方風氣不正,辦事得先燒香。

引證解釋

1、 敬神禮佛的一種儀式。禮拜時把香點著插在香爐中,表示誠敬。
寒山 《詩》之六三:“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
紅樓夢》第五四回:“咱們明兒到閻王廟去燒香。”
老舍《神拳》第四幕:“當初你可那么虔誠,在自己的花園裡設起壇來,天天磕頭燒香。”
2、 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
杜牧 《送容州中丞赴鎮》詩:“燒香翠羽帳,看舞鬱金裙。”
宋 蘇軾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南嶺過雲開紫翠,北江飛雨送淒涼。酒醒夢回春盡日,閉門隱几坐燒香。
宋 陸游《移花遇小雨喜甚為賦二十字》:“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
張雨 《玄文館省郎牛仲庸諸賢雅集籌韻賦詩》:“燒香 鮑靚 室,促席 桓伊 箏。”
3、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人民文學》1982年第1期:“我父親一伸腿,我們就成了平民百姓,再也沒人上門來燒香了。”

“燒香”歷史

香料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農時代,早有採集植物作為醫藥用品來驅疫避穢。當時人類對植物中揮發出的香氣已很重視,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同時感受到美感和香氣快感;將花、果實、樹脂等芳香物質奉獻給神,芬芳四溢而達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時代就把這些有香物質作為敬神明、祭祀、清淨身心和喪葬之用,後來逐漸用於飲食、裝飾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對香粉胭脂就有記載,張華博載“紂燒鉛錫作粉”,中華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於紂”,久雲,“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為燒水銀作粉與塗,亦名飛雲丹,傳以笛曲終而上升”,可見脂粉一類產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春秋以後,宮粉胭脂在民間婦女中也開始使用。阿房宮賦中描寫宮女們消耗化妝品用量之巨,令人嘆為觀止。“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
中國燒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前兩個時期視為做香料,香水用,後期為宗教敬神拜佛燒香。初始期其間所燒的香有以下幾種:
柴,玉帛,牲體香蒿,粟稷,脂等。
燒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來祭祀。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經·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箋:“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說,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
其具體祭法為:將牲體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十三經註疏》 註:“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
可見,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那么這就是後世所謂“燒香”了。
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點:一是香品原始;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三是專用於祭祀,即,燒香還沒有生活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謂《天香傳》謂:“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而沉水熏陸無聞也。”
《詩經·大雅·生民》: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可見《詩經·大雅·生民》中所載燒香蒿、脂、燒牲體以祭祀。
夢溪筆談·藥議》:“至深秋,餘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可見香蒿氣味芳香,是當時的一種香料。燒香蒿是謂“燒香”,以香氣用來祭祀。
燒香歷史的第二個時期,即是從漢武帝到三國,可稱引進期。漢武帝於中國香事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其一,武帝奉仙,為求長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
其二,武帝時期香品漸走向實用化,如置椒房儲寵妃、郎官奏事口銜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武帝大規模開邊, 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香料傳入中國。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稱:“又按漢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宮。 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 然則燒香自漢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辟眾惡。”樹皮膠,即樹脂,是為香料。
由於有了西域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後世野史筆記屢稱不絕。什麼焚“月支神香”解除長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漢武外傳》,用東方朔“懷夢”香草在夢中與李夫人相見,直至燒“返魂香”使李夫人還魂。這個傳說還傳到日本(《源氏物語》)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應運而生,不久,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傳說上面還有劉向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宋火青煙。”(《香乘》卷38)。劉向為宣帝時人。從此,香品與香爐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然而,從武帝時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東漢三國,在這三百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於宮庭和上層貴族之中,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五色線》稱:“魏武與諸葛亮書云: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為饋贈之禮品。《三國志》稱:“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薰香。”足見焚香即使在宮庭中也還是一種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後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香”(西域)由“南香”(兩廣、海南)所取代。“迨煬帝除夜,火山燒沉甲煎不計其數,海南諸香畢至矣。”(《香乘》卷1)
南香的大量湧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二是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輪番躋身於國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飛氣,出於道家;旃檀枷羅,盛於緇廬。”(顏氏《香史序》)從而,信徒洶洶,風氣大展,造成燒香走向普及。只不過,這時固有儒教還與釋道二教時相對抗衝突,傳統士人抵制特別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為減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燒香之俗,也便御風而行,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產生。明屠隆總結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薰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香與美已融合為一,大量詩文專門寫香。茲舉北宋陳與義(字去非,與黃庭堅陳師道齊名)的《焚香》 為例: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含義

1、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2、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3、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4、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

道教敬香

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立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插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佛教闡述

佛教的香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
佛家用香輔助修持 。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
佛家以香治病
佛家香品的種類十分豐富
由於香的尊貴、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傳統,還有他為諸佛樂道的神聖,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幾乎是無處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燒一炷香的時間為準,謂之“坐香”; 圍著佛像“繞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禮佛也是以“經行”作修持,謂之“行香”,若是跑步繞佛,則謂之“跑香”;
用於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謂之“警策香板”,用於懲戒的謂之“清規香板”;用於警醒昏沉者的謂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錯,還有罰去“跪香”;
佛殿謂之“香殿”,廚房謂之“香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
佛家燒香一般都是三根香
這是由於燒三根香代表供養佛,法,僧。 燒香時,第一根插中間,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2根插右邊,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邊,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

注意事項

常識

1、關於燒香的一般常識 南嶽進香分為山頂和山腳的大廟兩處。燒香分為高香、保香、許願香和還願香等,一般人去都是燒保香,保佑平安健康、升官發財什麼的,這樣一般可以不用專程去還願,燒高香一般是求具體什麼事,需要再去燒還願香。具體燒什麼香在選擇香的時候就要定好。
2、關於進香用品 進香用品一般包括香、燭、包和拜香。如果有多人同去一定要各付各的錢,這個是不能請客的,切記。當然先由朋友代購,然後再付錢給朋友是沒問題的。
3、關於寫香包,大廟是佛道一體的,一共有八位神軾,所以一共有八個香包,大家要在每個香包上寫明自己的姓名、住址、燒的什麼香和年月日,日期用天干歷,比如庚寅年什麼的。記得地址寫詳細點,要不神仙可找不到你也不能幫你了。
4、關於燒香的順序(先燒香,後拜佛),提著香包、香、燭等供品,舉著拜香(男左女右),大廟從前門進,先在聖帝大殿前的左香爐前禱告,然後把供品投入香爐,只留下一束最長的大拜香不投入(在這裡補充一下,留下的大香上記得寫上:名字,“某某某 誠心叩拜”,等到各殿拜完後再投入香爐,這裡反正有很多人,實在搞不清就看別人怎么做吧),燒完包就可以依次到各殿拜了,要注意的是未婚女性不要去拜註生娘娘殿,在外面行個禮就行了。因為那是管送子的,到時候中標了可別怪娘娘喔。

上香

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如果你願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為了防止火災,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燒香),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很多人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燻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後經過沒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你有沒有清淨自心。

拜香

把香舉至額頭一般高,閉眼許願;然後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於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一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願,三拜;然後朝南,朝北.
拜完後即可將香插到香爐內,注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手相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內一丟了之.
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進廟燒香,意思是點燃自己的心香,點燈是點亮自己的心燈,這時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燒可以燒一枝,可以燒兩枝,最多燒三枝。不必多燒。進廟燒香,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從外頭買,不過一般大殿上都備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點功德錢,如果困難,放心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樣有功德。
不過見過很多信佛的人請上一串念珠掛在脖子上,師父說這樣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們以後如果請了念珠,請把他帶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廟裡的墊子中間是給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
在廟裡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
進廟前沿儘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儘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儘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進去時儘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乾淨,不要在廟堂里大聲喧譁以及說無關的“嘮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譁和講不敬的話語。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不可以隨口胡亂許願,因為許願一定要還願的,如果沒把握做到,就千萬別許願。別求發財,佛不是保佑你發財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順遂。不要隨口許諾給佛什麼供養,然後又拋到腦後。佛又不爭你的一柱香,這個說法是要讓我們不要隨意承諾,所謂做人應該有言必踐吧。佛所惱的應該是這些虛妄之言吧。
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莊嚴的感覺,而你後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起嗔念、貪、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願是要還願的。一年願望實現後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願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願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願。就發願來促使你本身的許願。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採摘寺院管理範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不要在寺院吃葷食。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麼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隨意放置,應該取乾淨的書櫃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將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回向時念將拜佛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方法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其它相關

燒香對身體的危害
宋人李琳曾言:“韋應物掃地焚香,燕寢為之凝清;黃魯直隱几炷香,靈台為之空湛。”清初文人錢曾亦說:“古人命筆雖小道,不感聊爾成書。……書館琴窗,蕭晨良夜,靜對此譜,如燒大象藏香一丸,興光網雲,覆甘露味國,爾時鼻觀先參者為何如也。”以現代醫學觀之,香因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煙會有一定危害,與二手菸類似;而且如同品質好的煙因為沒有警示性的臭味、危害反而更高一樣,品質好的香對健康的效應也只是自我安慰,大多含有丙酮、甲醛、甲苯二甲苯氯苯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除了有致癌風險,也會引發肺水腫、氣喘、肺塵症。
改用隔水加熱精油的方法可以減少危害,但不一定無害,精油可能含有有害物質。
燒香還是PM2.5的源頭之一。
達摩大師對燒香的開示: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
如何敬佛,許多細節上都有講究的。
首先說選門進,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是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
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薩一陣猛叩頭。
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願,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還有一個儀式叫"開光",當然是由得道高僧來主持最好。平時開光的東西置於家中,須得初一十五淨手焚香,否則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開普光,則不同,開光的物件可隨身攜帶。供開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製品。
把開光的物品和寫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記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寫)的紙用紅紙或紅錦囊包好,遞上隨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數字相關),請大師幫忙開光。言語需恭敬,否則冒犯了大師,不給你開光。
開光的過程是把所有的開光物件放於一托盤,置於佛前,大師念經數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賦於靈氣與法力,可以帶在身邊保佑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