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藍

燒藍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燒藍
  • 外文名:enameling
  • 別稱:發藍
  • 用途景泰藍的製作工序之一
  • 原理:鹼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
基本介紹,資料,歷史,用途,過程,投資收藏,收藏價值,拍賣會,

基本介紹

景泰藍的製作工序之一。
燒藍與發藍(烤藍)的區別
發藍(烤藍):
通常是指鹼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在鋼鐵製品表面形成一層藍黑色或深藍色磁性氧化鐵薄膜的方法。
燒藍:
燒藍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

資料

燒藍工藝又稱點藍工藝、燒銀藍、銀琺瑯,是以銀作胎器,敷以琺瑯釉料燒製成的工藝品,尤以藍色釉料與銀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燒藍工藝不是一種獨立的工種,而是作為一種輔助的工種以點綴、裝飾、增加色彩美而出現在首飾行業中。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銀藍的色彩具有水彩畫的透明感,別有情趣。燒藍的“藍”是燒制後形成的類似低溫玻璃的塊料。

歷史

銀燒藍又稱銀胎琺瑯,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瑯釉料填於銀胎花紋上,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溫多次燒制而成,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13世紀末,由義大利工匠發明,14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多彩的透明琺瑯器。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已有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琺瑯,透明性良好、色調爽朗透徹,屬於成熟期產品,故其起源應不晚於17世紀末。景泰藍工藝與燒藍相似,不過由於藍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藍最終形成的“藍”沒有燒藍那種水彩般的透明。
燒藍工藝品燒藍工藝品
早期的銀燒琺瑯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我們是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制這種器皿,銀胎琺瑯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瑯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用途

銀胎琺瑯工藝多用來製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製品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做裝飾。“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瑯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

過程

燒藍工藝品
燒藍工藝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①制器:將銀板錘成或製成器胎,胎面上有銀絲掐出的各式花紋圖案,並焊接成形。
②一次清洗:將銀胎置於一份硝酸鈉溶液中(硝酸鈉與水的比例為1:10)。
③烘乾並加熱:將銀胎放入電烤箱內烘乾,並加溫織700℃,待銀胎整體燒成紅色後取出。
④再次清洗:將燒成紅色的胎體放入配比好的稀硫酸溶液(硫酸與水的比例為1:10)泡或煮3-5遍,直至胎體和紋樣焊接處,胎面及花紋上的污垢全部清洗乾淨。
⑤敷點釉料:在乾燥的胎面和紋樣上敷點釉料。
⑥燒制:將敷點釉料的胎體放入爐火中燒製成器。

投資收藏

事實上,與多有亮相的景泰藍相比,銀燒藍的上拍品種和次數就少得多了,這也多少反映出當前階段收藏者的一種取向。

收藏價值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銀燒藍的收藏價值就只能被忽視,事實上,銀燒藍作為中國古代金銀器的一種,傳世的實物並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黃金和白銀均屬稀有貴金屬,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又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為皇宮所用。許多作為皇宮用品的銀燒藍品種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比如在銀制的鼻煙壺中就只有銀燒藍一種。而在近幾年的拍賣會上,部分精品銀燒藍也多少為自己正了名:上世紀90年代,銀燒藍見諸拍場的鳳毛麟角,能夠稱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銀燒藍人物小皮套鐘,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底價8萬元拍出。

拍賣會

到了本世紀,各大拍賣會中上拍的銀燒藍品種依然少見,2002年在上海友誼商店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銀燒藍鑲白玉翠等雜寶如意以33萬元的高價成交。而在2009年北京翰海舉辦的兩場拍賣會上,共有4件銀燒藍工藝品上拍,成交3件,其中,一件清中期銀燒藍嵌玉長方盒估價僅為5000元至8000元,但經過競價,最終以2.2萬元成交,另一件民國的銀燒藍壽星也以高出估價50%以上的9680元成交。綜合考慮銀燒藍的存世數量和當前價格,理應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對於有意於此的朋友來說,收藏宜早不宜晚。
燒藍工藝品燒藍工藝品
銀胎琺瑯工藝多用來製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製品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作裝飾。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瑯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早期的銀燒琺瑯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制這種器皿。銀胎琺瑯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瑯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