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革命烈士)

熊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革命烈士)

熊雄(1892—1927),1892年出生,江西宜豐芳溪鎮下屋村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中華革命黨。後留法勤工儉學,加入少共旅歐支部和中國共產黨,並在德國和蘇聯留學,回國後在黃埔軍校任教,是周恩來之後實際負責軍校政治部的負責人。1927年被捕後犧牲,終年35歲。1984年8月,聶榮臻元帥親自寫下“熊雄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條幅,以緬懷其輝同日月的生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雄(革命烈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宜豐芳溪鎮下屋村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27年5月
  • 職業:無產階級革命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
早年經歷,赴德國留學,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廣泛傳播革命思想,在黃埔軍校,

早年經歷

熊雄(1892—1927),江西宜豐人,1907年,入高安中學讀書。1911年初,他到省會南昌參加了李烈鈞領導的為推翻清朝統治而組織的江西學生軍。不久,武昌起義勝利,江西的革命軍隊乘勢占領了南昌,李烈鈞被任命為江西都督,學生軍改編為學兵團,熊雄成為學兵團的中堅。
熊雄
1913年7月,李烈鈞通電討伐袁世凱,在湖口宣布獨立。但起義僅一個多月就遭到失敗。熊雄跟隨李烈鈞逃亡到日本,並參加了孫中山組建的中華革命黨,從事民主革命活動。
1916年,熊雄從日本回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護法戰爭。1919年,他在友人資助下到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期間,熊雄有機會更多地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結識進步留學生和華僑工人,思想日趨進步。他在游巴黎鐵塔時,吟詩一首:“登高東望一咨嗟,長劍倚天信手拿,北海鯨鯢終就戮,南圻逐鹿竟誰家?!”稱讚了鐵塔的雄偉,歌頌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及抒發了對祖國陷于軍閥混戰的憂憤心情。1920年底,熊雄與友人趙世炎、李立三、熊自難、陳公培等人在巴黎組織了勞動學會,其後又以學會為核心擴展為留法勤工儉學會,積極主張留學生組織起來,團結互助,到工廠做工,參加工人運動,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3月轉入德國學習,同年6月加入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轉為中共黨員。1923年3月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學習,併到蘇聯紅軍中學習軍隊的政治工作。1925年9月回國,分配到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任政治大隊副隊長。10月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任東征軍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助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工作。
1921年,旅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爭取工作、學習、生活等權利,進行了“2月28日請願活動”。熊雄聽到訊息立即從當時就讀的法國西南部農校趕回巴黎參加。勞動學會的成員集中在熊自難的寓所開會,印發“聲明”和“意見書”,斥責駐法使館勾結法國軍警毆打中國留學生,號召大家堅持勤工儉學、堅持抗暴鬥爭。

赴德國留學

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故鄉。熊雄為了更深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在1922年3月離開法國,轉赴德國留學。不久,在柏林加入了共產黨。當時,旅德的同學經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駐柏林通訊員張申府家中學習和商討工作,主要是研究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的問題。參加活動的有周恩來、劉清揚、張伯簡、謝壽康、熊雄等。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成員有三十餘人,每人均有代號,熊雄的代號叫“其光”。8月,中共旅歐支部成立,周恩來代表在柏林的中共黨員到巴黎出席成立大會。旅歐支部當時設有共產主義研究會,系統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並通過旅歐少共成員在留學生和華工中進行革命活動。
1923年3月,熊雄與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等人受中共旅歐支部派遣,到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學習。熊雄除了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聯革命經驗之外,還有機會到蘇聯紅軍中學習軍隊的政治工作經驗。幾年時間,豐富多彩的留學生活和生活實踐,使他大大地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奠定了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礎,並且積累了一定的鬥爭經驗。
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並於廣州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熊雄於1925年從莫斯科奉調回國,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大隊副隊長。同年10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二次出師東征,討伐陳炯明。熊雄任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助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進行工作。黃埔學生軍在東征中英勇善戰,使軍閥部隊聞風喪膽,這種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是同出色的政治工作分不開的。

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

東征勝利後,熊雄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在黨內任廣東區委委員。當時,周恩來已離開黃埔軍校,熊雄實際上代表黨主持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工作。他根據“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原則,制定政治教育計畫,向軍校學生灌輸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著名的共產黨人惲代英、蕭楚女、高語罕、張秋人、韓麟符、於樹德、熊銳等均受聘為政治教官。熊雄親自講授《軍隊中政治工作》與《本黨宣言訓令》兩門課。他孜孜不倦地教導青年要分清敵我、熱愛工農、團結民眾,要做到不貪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拋棄個人功名利祿觀念,為被壓迫民族的利益和工農的利益而奮鬥犧牲。他建立和健全了各項工作制度,努力辦好黃埔軍校的宣傳陣地——《黃埔日刊》。通過定期舉行政治討論會、政治測驗、政治講演競賽,組織宣傳隊、“血花劇社”,參加軍民聯歡會和民眾運動等多種形式對軍校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革命思想教育。同時政治部還大量編印校報、期刊及各種宣傳品,發至全國各省和海外,廣泛傳播革命思想。

廣泛傳播革命思想

由於廣東革命根據地日益鞏固,革命形勢的日益發展,使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惴惴不安。他們千方百計破壞國共合作,策劃迫害共產黨人和中國國民黨左派的陰謀活動,並把打擊鋒芒首先指向黃埔軍校的革命師生。黃埔軍校內部革命派與反動派的鬥爭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起初表現在“青年軍人聯合會”(以共產黨人為核心)與“孫文主義學會”(中國國民黨右派組織)兩個組織劇烈衝突上面。這兩個組織被解散後,鬥爭並沒有因此而結束,而且以更加尖銳的形式進行。1926年3月,蔣介石炮製了“中山艦事件”。面對上述形勢,熊雄沉著冷靜,堅決按照黨的指示,發動民眾進行鬥爭。
中共廣東區委根據熊雄的建議,決定成立黨在軍校的領導核心中共黃埔軍校黨團。由惲代英、熊雄、聶榮臻、陳賡、饒來傑等人組成。主要任務是團結左派,爭取中間力量,反對極端的反動勢力,積極宣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國民革命運動。從此,在中共黨團的領導下,黃埔軍校黨的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

在黃埔軍校

1926年1月,熊雄調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時參加了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是中國共產黨在軍校的主要負責人。在黃埔軍校期間,熊雄制訂、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並親自講授《軍校中的政治工作》等課程。熊雄還聘請惲代英、蕭楚女、高語罕等共產黨人為政治教官,邀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同志到軍校作政治講演。在教學中,他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熊雄在黃埔軍校工作中,堅決貫徹黨的主張和路線,認真執行黃埔軍校的辦校方針,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工作,為培養既能指揮作戰,又會做政治工作的軍事政治幹部,支援北伐戰爭,鞏固廣東後方,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7年3月,蔣介石到達上海後,形勢日益緊張。在陰雲密布的日子裡,熊雄機智沉著,指揮若定。一方面布置中共黨團員和進步人士秘密轉移,保存革命力量;另方面繼續領導國民黨特別黨部,以靈活的方式進行戰鬥。4月4日,黃埔軍校召開中國國民黨特別黨部黨員大會,熊雄發表講話,表示堅決擁護武漢國民政府中央的“四大方案”,反對廣東國民黨當局破壞國共合作的省黨部議案。他還積極參加領導廣州的工農革命民眾舉行示威遊行,為保衛革命果實而鬥爭,不斷地揭露和打擊國民黨右派的叛變活動。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廣東國民黨反動當局也於4月15日開始了反革命大屠殺。這一天,黃埔軍校教育長方鼎英找熊雄談話,妄圖迫其就範。熊雄嚴斥蔣介石背叛革命是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敵,表示“要將一腔熱血灑在黃埔島上”。方鼎英怕搞下去會引起校內師生騷動,轉而要求熊雄出國學習,答應派艇送去香港。
1927年4月15日,熊雄對送行師生作了簡短講話,勉勵大家恪遵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將國民革命進行到底,然後登艇離去。
汽艇徐徐離開黃埔島,駛至江心時,突然發生“機件失靈,停下檢修”。這時,監視黃埔的中山艦即派人登艇,將熊雄逮捕而去。熊雄被關押在廣州市公安局,後轉囚至河南南石頭懲戒場。他在獄中對被捕的同志進行革命形勢和革命氣節的教育,穩定大家的情緒,表現了共產黨人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1927年5月中旬,熊雄被秘密殺害,終年35歲。
從此,熊雄結束了他光輝的一生!“人世鬥爭幾日平,漫漫也應到黎明,聽潮夜半黃埔客,充耳哭聲和笑聲”,這是熊雄烈士生前留贈給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的一首短詩,詩中那種以天下興亡和百姓疾苦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必將勝利的堅定信念,一直都激勵著他的學生和後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