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來與雲南大學

熊慶來與雲南大學

《熊慶來與雲南大學》(作者李作新)講述了中國數學家熊慶來的故事。 《熊慶來與雲南大學》分為浩博寬豁百川經緯;磨礪經年始微成巨;炯疏能績社會彰鑒;國難共赴同趨教育與學術建鑄等數章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熊慶來與雲南大學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作者:李作新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820569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熊慶來(1893.9.11~1969),中國數學家,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息宰村,字迪之。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學堂。1909年,升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1911年進入雲南省高等學堂學習,1913年赴比利時學習採礦公費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他用法文撰寫發表了《無窮極之函式問題》等多篇論文,以其獨特精闢嚴謹的論證獲得法國數學界的交口讚譽。1915~1920年先後就讀於法國格倫諾布爾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熊慶來與雲南大學》(作者李作新)講述了他的故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浩博寬豁百川經緯
一、國風九鼎司范乃津
二、弗用垂拱事必躬親
三、海外通知己迢迢覓故誼
四、華萊士讚譽與林森獎掖
五、中國航空教育發端滇垣
六、“銀燕魯班”與雲南大學航空系
七、盛世餘韻
第二章 求實創新允臻文明
一、謙愧綿薄銳意求真
二、秣馬厲兵勵精圖治
三、正誼不謀其利非學無以廣才
四、敝廬何須廣壯圖先自強
五、根深果大源遠流長
六、居高聲自遠循樹弗厭微
七、教育家與政論家的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
第三章 磨礪經年始微成巨
一、體必資於故實數必酌於新聲
二、潮起風生庭步未移
三、田疇競放綠浪雲嶺翠羽丹霞
四、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緣起
五、廣攬天下才金針度來葉
六、聽喻錦言炳若日星
七、日未移晷周章九垓
八、人格的魅力
第四章 炯疏能績社會彰鑒
一、墨翰薦菁華書信傳精髓
二、大學·大師與傳統文化
三、啟拓邊疆華章壓卷
四、織繭異蛹飴珍濟世綹絹摞纈庶民蔭庇
五、兼容學派如螺峰疊翠學術自由勝銀漢長橫
六、海內挺摯藝鴻來雲大馨
第五章 國難共赴同趨教育與學術建鑄
一、熊慶來教育建設暨救國方略之講演與傳媒
二、大學之津重在其學術之生命與精神
三、承載華夏文化取向支撐民族精神脊樑
四、濟時募捐啟蔚然興教情
五、青松續萃詩藝人生
六、三次回歸合和諧世
七、處處庭園花滿檐桃源究竟是他鄉
編後感言

文摘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陳納德將軍引領的“飛虎隊”活躍在華夏的廣闊大地上,果敢、英勇、機智,飛虎循回飛翔,扼制和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捍衛了東亞地區的制空權,被譽為“亞洲東大陸空中長城”。
為尋找遠去的美國援華抗日之飛行使者“飛虎隊”隊員的英容義貌和戰鬥凝跡,一些健在的年邁隊員及“飛虎隊”隊員的後人,曾以各種特殊身份,千里迢迢,遠涉重洋蒞臨中國作客回訪,同時為完成長者或先輩們的囑託或遺願,尋覓那些曾經與他們的親人形影相隨,疆場互助,天地聯絡,共同攜手抗擊日寇的中國翻譯兄弟,轉達他們的懷念之情。2009年盛夏,原“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戰士豪爾·波特50歲的兒子查爾斯·波特和孫子尼古拉斯·波特第一次踏上中國熱土,來到了春城昆明。查爾斯告訴記者說,他此行是為了紀念父親豪爾,來看看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美國投入二戰前不久,父親豪爾非常渴望獲得冒險的機會,之後便加入了援華空軍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我非常喜歡聽父親講參戰時的一些故事,在我眼中,父親豪爾是一個英雄,並且與雲南人民有著很深的友誼緣分。他曾在一次執行‘駝峰航線’飛行任務時遭到突然襲擊,飛機墜落,受了重傷,得到了雲南人民的救治,倖存下來,並於次年回到了美國……後來,父親一直希望能來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看一看,也希望能夠找到多次幫助他翻譯釋難的朋友重敘舊誼;遺憾的是,他尚未來得及完成夙願就去世了。”說到這裡,查爾斯流下了感懷的眼淚。查爾斯還說,他的父親生前很喜歡講故事,很喜歡和同時代的老兵們聊天打球,但對傷心的事則閉口不談。查爾斯希望此次中國之旅既尋訪飛虎隊在雲南的舊址和軼事以緬懷父輩,並讓其十七歲的兒子尼古拉斯接受一次中國式
負責接待客人的楊先生向查爾斯父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雲南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充當盟軍翻譯員,活躍在東南亞大陸抗日前線的動人故事,蔡宜天、林文宣、熊鎮權、尚瑋、李維恭等,他們都是大學將屆畢業、年僅二十多歲的有為青年。當時有一個從軍抗日的活報劇在昆明街頭(廣場)上演,雲南大學白族學生李維恭扮演那位參軍青年,報名時問他叫什麼名字,當他驕傲地回答“我叫‘為國來’,為國而生,為國而來”時,觀眾為他鼓掌,同學為他自豪,這一情節讓人們十分感動,並不約而同地舉起各種相機,攝錄下特寫鏡頭。從此,校里校外的青年學友,見到李維恭就稱他“為國來”。。1944年年初,滇西大反攻即將開始,戰鬥號角頻仍,李維恭早已下定決心帶頭報名,他號召大家:“同學們,父母供我們上大學四年不容易,但現在怒江以西淪陷,保山告急,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大家哪有小家?美國人來幫助中國,沒有翻譯他們寸步難行。同學們,大家振作起來,作最後的抗爭!希望大家踴躍應徵,我首先報名!”楊先生繼續講述:李維恭參軍,正值中國遠征軍收復滇西暨中緬印邊境對敵決戰時刻,譯員戰士經翻譯培訓班考試合格後,由外事局分配到史迪威計畫的印度和國內有盟軍協作的部門或單位。李維恭所在的美國14航空隊322戰鬥機分隊曾經先後於雲南的陸良、蒙自、祥雲(雲南驛)等空軍機場執勤,後來調往湖南芷江機場參與著名的湘西會戰。1945年5月21日,雪峰山戰鬥結束前兩天,這是湘西會戰中新化地區戰鬥最激烈的一天。橘紅、死白的彈光夾雜著滾滾黑煙籠罩著大地,太陽的光輝被遮蔽,槍聲、炮聲、炸彈的呼嘯聲直衝雲霄。敵人在死傷中紛紛逃竄。新化的勝利,使敵人西進芷江的美夢破滅。飛虎隊的“飛鷹”(轟炸機)和“銀燕”(戰鬥機)們出色地完成了出擊任務,陸續飛返芷江空軍基地。
這一天,日本侵略軍因徹底慘敗,喪魂落魄地退出了新化。李維恭整天苦累,埋頭於戰壕傳話,他的口乾得冒火,聲音嘶啞,糊滿煙塵的臉龐只看得清雪白的牙齒,就在他以為全部敵人逃走的時刻,這位忠於職守的陸空聯絡勇士想站起來喝一口水、伸一伸腰的片刻,中了敵人的最後一顆子彈。李維恭倒下了,英雄血管中流出的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鮮血……講到這裡,查爾斯和楊先生同時掉下了感懷先輩友人和哀悼逝去英雄的熱淚。查爾斯父子為能在中國的邊疆雲南親耳聆聽父親(或祖父)豪爾生前尚未講完的故事感到十分幸運,並為找到了飛虎先輩的譯友“兄弟”那誠摯篤厚的影子而感慨萬千。隨後,在相關接待人員的陪同下,查爾斯父子日夜兼程,先後訪問了昆明呈貢和祥云云南驛原空軍基地舊址,圓滿地為豪爾先生完成了未了的心愿。60年前戰爭烽火,回眸抗日往事,目染飛虎金巢,查爾斯心情激動,淚如泉湧,發出鏗鏘心聲:“My father is here!”(我的父親就在這裡!)
著名法國美術史學家弗爾(E.faure)在回憶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教誨時說了一番話(雖然,弗爾認為這些話是其父在不自覺意識中所說的):“在最深刻的政治與哲學的革命中,我們的道德力總是不變的,它永遠是它自己,變的只是託辭和目標。”熊慶來先生的次子,法國著名華裔雕塑藝術家熊秉明在其回憶父親的紀念文章里也有一席同樣的話(只是,熊秉明把其內涵作了更有韻味的引申):“我認為,在父親那裡,潛在著這樣的道德力,但是我不願稱為‘道德力’。它絕非教條,它是尚未形成體系的信念,是一種存在的新鮮跳動的液體狀態,生命的活水。”正是這樣純潔的生命活水,熊慶來校長以之辛勤地澆灌和哺育出千千萬萬像李維恭、孫承先、尚瑋、熊鎮權、林文宣,以及蔡宜天等德善才穎的有為青年,並勵之於荊棘載途的環境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1925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飛虎隊員克利福德·隆,原為第十四航空隊51戰鬥機大隊25中隊P-40B戰鬥機飛行員,曾參加過1944年雲南怒江河谷、騰衝及松山戰鬥,4次飛越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駝峰航線”,被譽稱為“阿薩姆之龍”。60年後,2004年7月31日到8月4日,這位年屆八旬的老飛行員、二戰後第十四航空隊協會主席又重新回到了祥雲、保山和騰衝,故地重遊。他語憤心沉地回憶說:“日本兵殘忍邪惡,喪心病狂。如果被日軍俘獲,遭受的折磨讓人難以想像。在戰爭中,敵人的惡行也是無窮無盡的。”在談及飛越“駝峰航線”時,他說:“在飛行過程中,地面部隊和空中‘銀鷹’相互幫助,在陸地上,經常有中國陸地觀巡翻譯官背著‘手提式’信號接發器,給戰鬥機指揮部發出信號,指揮部就會即時通知飛行員駕機飛向預定襲擊目標。有時候,沒有通訊設備,如果陸軍擬讓空軍從高處強攻某處目標,陸地上的中國士兵先用簡易的高射炮向目標發射煙幕彈,飛行員從空中鳥瞰,自然一目了然。由於是陸地翻譯人員直接與飛行員‘接頭’,這樣確定目標有時更加便利準確。當然也離不開中國軍民直接幫助,牽制了日本軍隊的力量。所以,不僅勇敢對敵作戰的士兵是英雄,老百姓也在後方默默地為前方戰事作著貢獻。”克利福德·隆尤其對自己第二十三次執行飛行任務記憶猶新,他說:“那是一個清晨較早的時候,我的戰機雙翼各掛了3個火箭炮,也是我的戰機唯一的一次搭載火箭炮。這次任務意義特殊,目標是轟炸日本軍隊騰衝總部。日軍把總部建立在從前的英國領事館裡。就在我們完成轟炸,向上爬升撤離的時候,突然發現13架日軍‘奧斯卡’戰鬥機迎面撲來,混戰之中,我的P一40B戰鬥機正面遭到多次攻擊,其中一顆子彈擊碎了我的護目鏡,飛機右控制器和液壓系統失靈,迅速開始螺旋式下滑,我奮力操縱飛機爬升,最終強行在保山降落,我是‘死裡逃生’。”
正如另一位老兵傑克·古德里奇所說:“殘酷的戰爭把我們同中國人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永遠記住灑滿英雄鮮血和飛機碎片的‘鋁谷’,讓中美兩國人民在抗戰中結下的深厚友誼世代相傳。”P15-17

後記

本書出版,喜得雲大知名學者張昌山教授親切鼓勵、鼎力支助;不僅為付梓解決經費問題,尚於百忙中為之詮序。金針度人,金石玉言。欣領迪教,感佩由衷。施海濤君熱忱刻錄全書首稿光碟,姚鐵軍君輔援相關繁瑣庶務,玉成版卷,漣漪辛勞。敬致謝忱!
雲大出版社社長周永坤大力支持,馮峨老師為本書悉心審讀,丁群亞老師精心布圖,以及嚴永歡、王笑瑩等同志亦為之復校克誤,隨付艱辛。一併鳴謝。
編者
2012年1月28日

序言

上世紀的中國,思潮湧動,社會劇烈變革。彩雲之南,人才輩出,推動歷史前行。熊慶來先生就是璀璨群星中的一位。作為雲南公派的首批留歐學生,先生學成歸國後,長期在大學執教,曾任東南大學、西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系主任及院長等職。熊先生是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是我們雲南人永遠的驕傲。
先生一生成就卓著,特別是他的數學成就和發現與培養人才的“伯樂”精神,一直被人讚頌,故事廣為流傳。作為數學家,無窮級研究成果被數學界稱為“熊氏定理”,享譽世界。他所發現和培養的數學英才,如華羅庚、陳省身、楊樂、張廣厚等,早已成為蜚聲國際的數學大家。先生愛國,三返祖國懷抱。先生愛鄉,下喬木而人於幽谷,報效桑梓,為家鄉育才。在雲大亟待振興發展之際,經龔自知、繆雲台、方國瑜、顧映秋等地方知名人士的全力舉薦,先生於1937年接受省主席龍雲的邀請,辭清華而出任雲大校長,直到1949年。在此期間,雲大有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國立化,從邊疆走向世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在世界上有影響的中國著名大學之一。可以說熊先生成就了雲大的輝煌,雲大也讓一位教育家實現了自己的許多夢想。
回想當時的雲大,雖然已有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也曾有過遠大的抱負和不懈的努力,但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其規模不大,影響有限。先生長校即借鑑清華建設的經驗,適應現代大學發展的需要,外則與龍雲主席“約法三章”,不干預學校行政、人事,不憑條子介紹學生,增加辦學經費,用以求得辦學之獨立與經費的保障;內則實施慎選師資、提高學校地位,嚴格考試、提高學生素質,整飭校紀,充實設備,培養研究風氣等五大治校方略。先生審時度勢,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長,在學校建設與發展諸方面大顯成效。
甫一到任,熊先生就按照校務自治、教授治學的方針,設校務會議、教務會議和教授會三大決策和諮詢機構,並在校務會議下設經費稽核委員會、聘任委員會、建築委員會等辦理具體事務的專門機構,於是,一個現代大學的基本構架大致成型。先生又主持制定教職員、學生、教學、學術以及教室、實驗、禮節、獎懲等相關的規程和準則。學校的治理架構與規制建設趨於科學合理,基本滿足現代大學建設的要求,也為雲大的輝煌和持久發展奠定了基石。先生認為,大學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學術的生命與精神。經多方奔走,呼籲請求,精心謀劃,進一步充實設備,增加圖書資料,出版學術刊物和著作,設立學術講座,組建學術團體等,雲大學術地位獲得空前提高,國際聲譽日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先生堅守兼容並包精神,提倡學術的多元與創新,於是,在林同濟等人的主持下《戰國策》雜誌出版,一個影響巨大的“戰國策派”便在雲大誕生;於是,在吳文藻、費孝通等人的堅持下,中國社會學、人類學歷程中輝煌的“魁閣時代”被書寫在雲大的校史上。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影響,先生想方設法聘請名師,增大招生規模,將雲大從一所學生300多人,教授只有10餘位的省立大學,發展到學生千人以上,教授200餘位,教學教育質量與國立大學相當的名校。先生深知雲大處於邊疆,民族眾多,氣候立體,動植物繁多,有色金屬豐富,但交通不便、缺醫少藥、人才奇缺,雲南還很落後。先生努力將服務家鄉的拳拳之心付諸實踐,調整擴充院系,把雲大從只有文法、理工兩個學院發展到有文法、理、工、農、醫5個學院,由6個系(實際只招4系)、一個專修科發展到18個系、3個專修科、3個研究室,並擁有附設醫院、附屬中學、療養院、天文台、農場、林場等各種辦學資源。雲大的內涵更為豐富,辦學條件更為優越,上了一個更高的建設平台,發展到了一個更新的階段。先生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結出累累碩果。
十多年的奮鬥,先生與雲大已融為一體,多少年來人們就這樣講述著先生與雲大、雲大與先生的故事,各種傳記、紀念文集、史料集、文章以及紀念郵票等等陸續問世,對熊先生的研究在持續展開並不斷深化。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熊慶來與雲南大學》是一部新作,作者李作新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學家、雲大資深教授。數十年間,李先生在致力於物理學專業研究和教學的同時,十分注意收集有關雲大的文獻資料,與雲大各方面的人士多有交往,熟悉雲大掌故。近些年來,李先生利用豐富的資料,飽含深情厚意,撰寫了數十篇關於雲大校史的文章,並編輯出版了有關雲大首任校長董澤先生的文集。李先生為了寫作《熊慶來與雲南大學》一書,不顧年高體衰,遍查原始檔案,深入走訪知情人士,數易其稿,終成這部集學術與史料為一體的校史力作。作為後學,我從中讀出了李先生對雲大對熊校長的一往情深,讀出了李先生對大學精神與治校之道的獨特感悟,讀出了李先生對學校未來及後輩晚生的殷切希望。我們感激李先生,祝福李先生。祝李先生健康長壽、幸福快樂,希望能不斷讀到如本書這樣溫暖人心、啟迪智慧的好文字。
是為序。
2011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