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化學

照相化學是根據所用感光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體系。曝光後,在鹵化銀表面形成潛影。潛影是不可見的,須經顯影,使曝光後的鹵化銀轉變成單質銀,才能產生可見圖像。在曝光過程中,對應於物體明亮部分的曝光量比暗的部分更大,產生圖像的色度更深因此明暗與原物體相反,稱為負片。經過定影處理掉未感光鹵化銀後的負片可長期保存。為獲得與原物體明暗一致的圖像,需進行再次曝光,將負片圖像反轉到另一感光材料表面再經顯影定影等處理後得到正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照相化學
  • 概念:直接或間接地形成可見圖像過程
  • 類型:化學分支
  • 分類:銀鹽和非銀鹽
流程,原理,其他,

流程

通常在明膠等保護性膠質中使硝酸銀和鹵化物作用並經成熟、化學增感、光譜增感等處理得到感光性乳劑,塗敷在高分子薄膜上即得感光膠片。感光度高的感光材料為加有碘化銀的溴化銀;中等的用溴化銀或含氯化銀的溴化銀;感光度低的用氯化銀 。鹵化銀本身對光的吸收多發生在紫外區。對可見光不敏感,由它製得的膠片稱為色盲片。在照相化學生產及研究中已普遍採用一種或多種菁染料的組合作為光譜增感劑,使感光材料的敏感光譜範圍覆蓋了整個可見區及近紅外區。菁染料分子以單體或聚集體的形式吸附於鹵化銀表面時具有適當的排列、取向及合適的能級,使得染料吸收光後,可將光生電子或能量轉移到鹵化銀晶體的導帶。

原理

鹵化銀晶體微粒在曝光下發生光解會形成潛影。顯影會使含有潛影的鹵化銀晶體中的銀還原出來。格尼-莫脫理論對潛影形成過程的理解是在鹵化銀晶體表面附近的某處吸收光子後產生可遷移的光生電子-空穴對 ,只要光生電子能被晶體中或表面缺陷位置的Ag+所俘獲,即可形成潛影銀原子並結合形成初級潛影,相應的空穴可遷移至表面並使表面的鹵離子氧化為鹵原子而從晶體中逸出。開始形成的初級潛影可以進一步捕獲光生電子,使它帶上負電荷;隨後再吸附附近的缺陷銀離子。光生電子可繼續被生長著的潛影銀原子團所捕獲,再吸引銀離子。這兩種過程彼此交替重複,使潛影不斷長大。實用感光乳劑的感光速率與鹵化銀的晶粒大小和晶體習性有關。通常顆粒越大,感光度越高,解象力越低。80年代以後,已先後研製出T型和糙面型高感光度、高解象力細顆粒乳劑。
對於彩色感光材料,曝光後的鹵化銀在含有以4-氨基苯胺或其衍生物作為顯影劑的顯影液中顯影。當感光後的鹵化銀還原為金屬銀時,顯影劑被氧化,並與同時塗敷於膠片的成色劑或偶合成分作用生成染料。隨後經過氧化(或漂白)除去銀像,即可得到具有各種色彩的染料影像。

其他

非銀鹽感光材料是不含銀鹽的敏感物質組成的感光材料體系。在光作用下,通過引起體系某些物理或化學性質的變化而產生圖像。主要體系有電照相、重氮光敏材料、感光性樹脂、光致變色體系等。其中有些體系已在複製、印刷、縮微等方面得到套用,取代了價格昂貴的鹵化銀體系。但非銀鹽體系在成像質量方面仍達不到銀鹽體系的水平,因而在圖像質量要求較高的場合,其套用仍受到限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