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鹽絕句

煎鹽絕句

《煎鹽絕句》是明末清初的詩人吳嘉紀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鹽民苦難生活的詩。詩人家住東淘,地處海濱,因家境貧苦,青少年時曾在鹽場勞動,以後同下層人民也有著密切聯繫,因此,這首反映鹽民疾苦的詩尤為真實動人。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煎鹽絕句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傍。
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閒一刻是乘涼。

作品注釋

①灶戶:舊時稱熬鹽為業的人家為灶戶。每戶熬得的鹽須向官府繳納,折合充賦稅。
②低草房:灶戶居處。

作品鑑賞

前兩句詩直接描述了灶戶生活的艱辛。農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陽的曝曬下,本已悶熱得令人窒息,但灶戶們此時卻不得不守在低矮簡陋的破草房裡,忍受著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鹽的鍋灶旁加柴、添水、攪拌、取鹽,勞累不息,大汗淋漓。這種非人的生活條件連年輕力壯者都難以忍受,更何況這位鹽民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哩。末句詩中,詩人又透過一層去寫,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戶勞動生活的苦難辛酸。盛夏之時,常人都到陰涼處避暑,而這位年邁的鹽民卻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備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點空閒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氣,對於他來說,居然算是“乘涼”了。可見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內鹽灶前的高溫還要涼快得多。這就更加襯托出灶戶們處境的極端困苦悲慘,令人感到怵目驚心。實質上,這正是罪惡的封建制度,剝奪了灶戶們的勞動果實和生活福利。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由於其內容的驚人的真實性,加之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進層和反襯的手法,故而顯得格外沉痛感人。

作者簡介

吳嘉紀
(1618一1684)明末清初鹽民詩人。字賓賢,號野人,泰州安豐場 (今東台市安豐鎮)人。明亡後,吳嘉紀不應科舉,只跟汪楫孫枝蔚等善詩文的明朝遺民交好,居於鄉間。有《陋軒詩》,收錄了一千零九十一首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