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毫茶

無錫毫茶

無錫毫茶產於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的無錫市郊,屬於綠茶類別,是無錫茶樹品種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從1973年開始研製,幾經周折,終於獲得成功,1979年通過了科技鑑定,相繼獲得了省、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優質名茶稱號,1986年被商業部定為全國名茶之一,1989年在西安農牧漁業部優質農產品評比會上,又榮獲全國名茶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錫毫茶
  • 產地無錫市郊
  • 研製時間:1973年
  • 類別:綠茶
名稱,簡介,產地,種植,採制,品質特點,炒制工藝,歷史傳說,歷史發展,所獲榮譽,

名稱

無錫毫茶

簡介

無錫毫茶產於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的無錫市郊,外形肥壯捲曲,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明亮,葉底嫩勻。沖泡後白毫顯見,湯色碧綠澄清。錫北面惠山的惠山泉素有“天下第二泉”之稱。名湖、名泉、名茶三者匯為一體,滋味鮮醇香氣清高。
無錫毫茶無錫毫茶

產地

江蘇省無錫市市郊

種植

無錫地處江蘇南部的水網區域,屬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5℃,日照適宜,日照年時數2064,年降雨量877.5~1438毫米,年相對濕度80%以上,優越的生態條件適宜於從福建引進的無性大毫良種的生長。該種具有吐芽早,萌發力強,芽頭肥壯,茸毫特多和內含成份豐富的特點。
無錫無錫

採制

無錫毫茶採摘標準分為四級。通常,炒制100克一級毫茶需采1.6~2.0萬個芽葉。採回鮮葉及時在室內陰涼清潔的地板上進行攤涼,攤葉厚度3~5厘米,攤放時間據氣溫高低而定,一般在6小時左右,夏茶氣溫高,可以縮短一些時間。
一級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
二級以一芽一葉半開展;
三級以一芽一葉開展;
四級以一芽二葉初展為主。夏、秋茶以一芽二葉開展為主。

品質特點

無錫毫茶品質特徵:以高產優質的無性系良種茶樹的幼嫩茶葉為原料,屬於全炒特種高檔綠茶。外形紋緊而捲曲,肥壯翠綠,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明亮,茶湯晶瑩隱翠,葉底嫩勻。沖泡後白毫顯見,湯色碧綠澄清,別具風味。若以二泉水沖泡,“無錫茶,二泉水”相得益彰,則更得毫茶之真味。
飲後體會:滋味鮮醇香氣清高。

炒制工藝

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搓毫、乾燥四道工序。用手工炒制,炒制時在鍋徑58厘米、深24厘米的龍井電炒鍋中進行,鍋面必須保持光潔、平滑。從殺青到乾燥,全在一口鍋內,憑靠工人一雙技巧熟練的手,採用不同的手勢炒制而成。
殺青:鍋溫180~190℃,投葉量700~900克,炒至折梗不斷,茶香透露即為適度。歷時3~6分鐘。
揉捻:鍋溫100~110℃,揉至芽葉捲曲成條為宜,也可採用微型揉捻機揉捻。歷時12~15分鐘。
搓毫:是毫茶成形、顯毫的關鍵工序,當鍋溫80~90℃,用雙手在鍋中搓揉茶葉,邊搓揉邊在鍋中翻動茶葉,至使芽葉捲曲顯毫為適。歷時15~18分鐘。
乾燥:目的是繼續蒸發水分,固定形狀。鍋溫70~80℃,用雙手繼續翻炒茶葉,但動作應輕巧,不碰斷茶葉,不脫落茸毛,當茸毫全部顯露,含水量在6.5%左右起鍋攤涼,包裝貯藏。歷時約8~10分鐘。

無錫毫茶無錫毫茶

歷史傳說

清代董誥的復竹爐煮茶圖
來無錫訪茶不可不去的去處是位於錫惠公園內的天下第二泉和竹爐山房。據《無錫金匱縣誌》記載,明代惠山寺僧人普珍在惠山山麓植松種茶,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請湖州竹工編制了一個烹泉煮茶的竹爐,裡面填土,爐心裝銅柵,用松樹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名士紛紛為竹爐題詩作畫吟唱,記為文壇雅事。明畫家王紱就畫有“竹爐煮茶圖”,明王問的“煮茶圖”和清代董誥的“復竹爐煮茶圖”亦繪製了竹爐煮茶之雅事。
無錫毫茶無錫毫茶

歷史發展

無錫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惠山寺僧植茶的記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更像一顆明珠,為無錫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彩。為了發揮和繼承無錫豐富的茶文化,無錫農業科研人員經過6年多的辛勤研製,於1979年創製成功了無錫毫茶。無錫毫茶創製成功後,在歷屆名茶評比中獲獎,並遠銷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獲得好評。 無錫毫茶,主產於江蘇省無錫市郊區。其原料為無性系良種大毫,且又因其成品白毫披復而得名。大毫茶樹於1966年自福建引入,屬半喬木、大葉型、早芽種,在太湖之濱的無錫郊區適應性強。表現為萌芽力強,發芽整齊,芽梢茸毛特多,芽頭肥壯重實,兼有產量高與抗逆性強之特點。
無錫毫茶無錫毫茶
製作毫茶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半展為主體,經殺青、揉捻、搓毛、乾燥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茶條索捲曲,肥壯綠翠,白毫披復,香高味濃,湯綠明亮,葉底肥嫩。

所獲榮譽

無錫毫茶為江蘇名茶林中的新秀,是無錫茶樹品種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從1973年開始研製。無錫毫茶,在歷次參加名茶和優質食品評比中,多次獲獎:
1979年 通過了科技鑑定,相繼獲得了省、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優質名茶稱號;
無錫毫茶無錫毫茶
1984年 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獎;
1985、1986、1990年 分別被農業部和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和部優質農產品;
1986年 被商業部定為全國名茶之一;
1988年 在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銀獎;
1989年 在西安農牧漁業部優質農產品評比會上,又榮獲全國名茶稱號;
1991年 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被授予“中國文化名茶”稱號;
1992年 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優良產品獎。
2002年 江蘇省第十屆“陸羽杯”評比中,蟬聯八屆第一名,中國“中國杯”評比中榮登榜首,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蟬聯二屆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