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脈

無脈指手部橈動脈無搏動或搏動減弱,不能觸及,手掌部有動脈供血不足,一般無缺血壞死,嚴重患者有皮膚發涼、指端發紺及壞死。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休克、動靜脈瘺、動脈栓塞症等疾病。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常見病因: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多見於動脈閉塞性病變或嚴重休克所致
  • 常見症狀:手部橈動脈無搏動或搏動減弱,不能觸及
病因,常見疾病,檢查,鑑別診斷,治療原則,

病因

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多見於動脈閉塞性病變或嚴重休克所致。

常見疾病

1. 大動脈炎
為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進行性,且常為閉塞性的炎症。亦稱縮狹性大動脈炎。少數患者因炎症破壞動脈壁的中層,而致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又稱“高安病”和“無脈症”。病因迄今尚不明確,多見於年輕女性。由於受累動脈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臨床類型,其中以頭和臂部動脈受累引起的上肢無脈症類型為多見,其次是降主動脈、腹主動脈的肢無脈症和腎動脈受累引起的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類型。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4種類型:頭臂動脈型(主動脈弓綜合徵);胸腹主動脈型;混合型;肺動脈型。
(1)頭臂動脈型:表現為上肢、頭部缺血症狀,伴單側或雙上肢動脈、頸動脈或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部或鎖骨上部有血管雜音,上肢血壓低或測不出。
(2) 胸腹主動脈型:表現為下肢缺血症狀,伴一側或兩側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腹部及腰部脊肋角可聽到高調收縮期雜音,上肢血壓顯著增高,下肢血壓測不出或明顯降低。侵犯冠狀動脈可可表現為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3)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類型的特徵,屬多發性病變,多數患者病情較重。
(4)肺動脈型:合併肺動脈受累約占50%,上述3種類型均可合併肺動脈受累,而在各類型中伴有或不伴有肺動脈受累之間無明顯差別。尚未發現有單純肺動脈受累的患者。肺動脈高壓大多為一種晚期併發症,約占1/4,一般為輕度或中度,重度少見。臨床上出現心悸、氣促較多,但症狀均較輕。肺動脈瓣區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和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肺動脈狹窄較重的一側呼吸音減弱。
2. 動脈栓塞症
臨床常見鎖骨下動脈或腋動脈阻塞、狹窄,由於心臟栓子脫下造成近心端動脈阻塞或重度狹窄,心臟血流搏出的振動不能通過動脈壁傳到橈動脈部位。導致橈動脈無血流或血流緩慢,血流量極小而無脈。
3. 動靜脈瘺
急性後天性動靜脈瘺可在受傷後立即出現,或者是在動靜脈交通外填塞血塊溶解後出現,在損傷局部有血腫,絕大多數有震顫和雜音。
慢性動靜脈瘺的患肢腫脹、麻木、疼痛、乏力。在搏動性腫塊局部有嗡嗡聲。心力衰竭者可有胸悶、心悸、氣促。
4. 休克
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後,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血流灌注廣泛、持續、顯著減少,致全身微循環功能不良,重度休克時可見無脈。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抗鏈球菌溶血素“O”、、血常規清蛋白電泳、血清抗主動脈抗體測定。
2.輔助檢查
胸部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肺功能檢查、血流圖檢查、B超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CT檢查、核磁共振(MRI)檢查、血管造影檢查等。

鑑別診斷

肺動脈型應與其他肺血管疾病,如肺動脈血栓栓塞征或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鑑別。

治療原則

尋找病因,治療原發病;對症處理。大動脈炎患者小部分有自限性,無須治療,活動期患者需進行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擴血管藥、改善微循環、抗凝、降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