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托槍

無托槍

無托槍最早出現於1945年的英國,為EM1 7mm自動步槍。20世紀70年代末,無托結構在全世界被廣泛用於小口徑槍族。當時比較著名的是:法國的FAMAS 5.56mm自動步槍、奧地利的斯太爾AUG 5.56mm槍族等。我國也於1979年開始研製無托槍,並最終推出了95式5.8mm槍族。儘管目前各國開發的無托槍已有數十種之多,但是使用小口徑槍族進行了多次戰爭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俄羅斯),以及槍械製造業內的另一個"大哥大"--德國,他們配備給野戰步兵的步槍卻依然是有托槍,比如M16系列、AK系列、G36系列,這其中緣由值得深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托槍
  • 最早出現時間:1945年
  • 最早出現國家:德國
  • 類型:EM1 7mm自動步槍
  • 著名法國的FAMAS 5.56mm自動步槍等
  • 優勢:射手據槍瞄準方便,不易疲勞等
產品優勢,產品不足,

產品優勢

關於無托槍的優勢,一般認為無托槍便於縮短全槍長;全槍質心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握把後方,射手據槍瞄準方便,不易疲勞;必要時可單手射擊,有利於戰士騰出一隻手來完成諸如投擲手榴彈、駕駛車輛等其他任務。上述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就全槍長來說,槍托可摺疊或伸縮的有托槍,其托折/托縮時的全槍長同樣能達到無托槍的水平,並且在槍管長度相當的情況下,有托槍托折/托縮後的全槍長比無托槍更短。

產品不足

無托槍還有幾點明顯的不足之處:
第一,無托槍不能很好解決握把、提把與光學瞄具之間的矛盾。為便於單手攜行,很多無托槍都設定了提把。但是,扳機、握把上方正好是通常安裝瞄具的地方,兩者位置發生衝突,於是無托槍的瞄具又不得不移到提把頂面,這自然又帶來了瞄準線過高的缺點。有很多人對此似乎並不在意,不過筆者認為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因為瞄準線升高,射手會因暴露面積增多而導致被槍彈殺傷的機率加大,而且由於地面爆炸的槍彈、榴彈、地雷等和地面之間有一個殺傷死角,暴露部位增大還將增加被這類彈片擊中的可能性。單就機械瞄具而言,這一弱點似乎尚可容忍,如採用光電瞄具,問題就更加突出了,而現代槍械廣泛採用光電瞄具已成定勢。光電瞄具有捕捉目標快(準直式瞄具)、看得遠(望遠式瞄具)、全天候(夜視瞄具)等優點,故不少新近研製的單兵槍械,不但以光電瞄具為主,有的甚至乾脆取消了機械瞄具。如果把光電瞄具裝於無托槍提把之上,不但瞄準線升得更高,而且槍身高度增加,外形更不緊湊,提把的攜行功能也被消除了,即便如此,由於提把長度有限,多個光電瞄具還不能組合使用。對此,有些國家和地區如奧地利、新加坡採取補救措施,把望遠式瞄準鏡與提把結合成一體,但這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有的國家索性取消提把,加裝光電瞄具導軌,如法國的FAMAS改進型,但這樣一來,單手攜行不便的缺陷就更為突出了。
第二,無托槍槍身後部非常寬厚,單手不能有力握持,因此無托步槍基本不具備非射擊殺傷功能,比如比如用槍托擊打對手。儘管這些克敵招術在現代其作用有所減弱,但並不能說這些功能可以被取消,無法射擊(槍彈打光、槍出故障或狹窄環境裡的近身搏鬥)和不能射擊(對敵偷襲之初或敵我雙方混戰一團)的情況不但在現代,即便在未來的戰爭中也將存在,非射擊殺傷功能的喪失,不能不說是無托步槍的一大"軟肋"。
第三,無托結構用於輕機槍,還有一不盡如人意之處。輕機槍在臥姿射擊時,如果地面坑窪不平,機槍腳架和射手肘部很可能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這就需要射手靠手肘內收(使身體上部抬高)或外張(使身體上部降低)來調整。無托輕機槍的扳機、握把在彈鼓前面,而彈鼓的直徑和厚度都較大,必然限制射手手臂的內收角度,影響射手身體高度的調整。這裡,可能有人會提出遇到上述情況,射手可以調節腳架或另選位置。但是"發現即意味著消滅",如果考慮到現代戰爭的偵測手段和精確、快速打擊能力,輕機槍手欲在戰場得以生存,就需要經常變換射擊位置,而不能像過去一樣總處在一個固定陣位不動,因此,希望輕機槍手能快速完成射擊準備決不是苛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無托槍比較適合城區內或特定條件下作戰,至於大規模野戰,有托槍則更勝一籌。
以上分析,依據的只是無托槍的自身結構和以往的戰爭經驗,無托槍的優劣長短,尚有待未來戰爭實踐檢驗。正因如此,筆者建議我國野戰部隊暫時不要列裝無托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