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備平鮋

無備平鮋

無備平鮋(學名:Sebastes inermis)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平鮋科的其中一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朝鮮半島南部海域,體長可達35厘米,棲息在底層水域,卵胎生,幼魚具漂浮性,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及養殖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無備平鮋
  • 拉丁學名:Sebastes inermis (G. Cuvier, 182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平鮋科
  • 亞科:平鮋亞科
  • :平鮋屬
  • :無備平鮋
  • 英文名:Japanese red seaperch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ⅩⅢ-13~14;臀鰭Ⅲ-7~8;胸鰭16~17;腹鰭Ⅰ-5;尾鰭20(5+10+5)。側線鱗42~45。鰓耙9~10+24~26。椎骨26個。幽門盲囊11~16。
體長為體高2.9倍;為頭長2.9倍;為腹鰭後端至臀鰭7.1倍。頭長為吻長4.1倍;為眼徑4.1倍;為眼間隔1.9倍;為眼後頭長2.2倍;為上頜長3.3倍;為背鰭第一鰭棘7.3倍、第二鰭棘4倍、第三鰭棘3.2倍、第四鰭棘2.9倍、第六鰭棘3倍、最後鰭棘3.5倍、倒數第二鰭棘4.6倍、最長鰭條2.7倍;為臀鰭第一鰭棘5.2倍、第二鰭棘4倍、第三鰭棘4.8倍、最長鰭條2.3倍;為胸鰭長1.2倍、基底寬4.8倍;為腹鰭長2倍;鰭棘3.5倍;為尾鰭1.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8倍。顏角前段25度,後段15度。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背、腹緣弧形。軀幹前半部稍高,向後漸低斜;腹鰭基部處體最高;軀幹長略短於尾長;尾柄低長,較側扁,尾柄長為尾柄高1.8倍。頭中大,側扁;頭背緣斜弧形,向後漸高,腹緣斜凹弧形。吻中長,圓鈍,吻長為眼後頭長1/2。眼中大,圓形,上側位,靠近頭背緣,距吻端近於距鰓蓋後緣。眼間隔寬平,略小於眼徑。口中大,端位。口裂長為頭長0.4倍,呈40度斜裂。上下唇頗肥唇。下頜突出,前端有1向下骨突。上頜前端凹入,上頜骨伸達眼中部下方,後部寬截。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牙,犁骨牙群左右相連,呈“人”字形。舌端尖圓,游離。鰓孔寬大,上端無卷孔。第四鰓弓後無裂孔。鰓蓋膜左右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前3條基部不擴大,後4條基部扁平擴大。鰓耙細長。假鰓發達。
鼻棘1個,低而強;單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里側。眼前吻側有1眶前骨,眼下方有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後方有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擴大,菱形,寬約為長1/2,外側無棱棘,上緣有1寬短突起,下緣前葉平截,第二和第三葉各有1強棘,約等長,向後下方。第一眶下骨狹小,長為寬3.5倍,短於眶前骨,無棱棘。第二眶下骨狹長,寬約為長1/2,長於眶前骨,眶下骨突長大,後端尖,不伸達前鰓蓋骨,大於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合長,無棱棘。第三眶下骨頗狹長,下端連第二眶下骨。第四眶下骨狹長,約等於眶前骨長。第五眶下骨短小,下端游離。眶前骨具5輻射狀感覺管,後枝經第一眶下骨伸達第二眶下骨後部,向上通過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顱骨棘短而尖。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棱不明顯,眼上棘和眼後棘或有或無。眼間額棱不明顯,無額棘。眼後無鼓棘。頂骨光滑,頂棱低狹,頂棘常存在。眼後無蝶耳棘和翼耳棘,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肩胛棘1個。前鰓蓋骨5棘,輻射狀排列,無副棘,第一和第四棘略寬短,第二和第三棘明顯尖長,第五棘短小。鰓蓋骨2棘,尖長,叉向排列。下鰓蓋骨有1小棘。間鰓蓋骨無棘。有肱棘。吻後部背面無明顯橫溝,眼間隔不凹入,眼後無頂枕窩,其他部位無凹窪。前鼻孔有1皮質短管,頭體其他部位均無皮瓣。
鱗較小,櫛鱗,覆瓦狀排列,鱗間有細小副鱗;胸部和腹部鱗細小,頭部鱗較小,鰓蓋部鱗稍大;吻部、上下頜、眼間隔、頭頂、眼下部、鰓蓋和鰓蓋條膜均具細鱗。背鰭、臀鰭、胸鰭和尾鰭基部均具細鱗;側線上側位,淺弧形,與背緣平行,後部平直,行於尾柄中央,伸達尾鰭基。側線鱗黏液管位於鱗片中部,管長約為管寬3倍。體側鱗片略呈長方形,前緣波曲,後緣圓形;環片數多,排列緊密,後環片近基底幾橫行分化為塊狀、條狀、三角形突起,後行形成小棘。
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上棘上方,鰭棘部長小於鰭條部2倍,中間有1淺缺刻;最長鰭棘略短於最長鰭條,鰭棘膜凹入,最後鰭條膜連於尾柄;鰭棘較多,有13鰭棘,前2鰭棘較靠近;第一鰭棘較短小,略短於倒數第二鰭棘,約為最後鰭棘長1/2;第三至第五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5倍,向前、後鰭棘漸短。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最後鰭棘下方,短於背鰭鰭條部;第一鰭棘較短小,第一和第三鰭棘較長,約等長,約等於眼徑,與最長鰭條約等長,第二鰭條略短於第三鰭棘。胸鰭中大,不伸達臀鰭,具分枝和不分枝鰭條。腹鰭中大,胸位,不伸達臀鰭上方;第一和第二鰭條最長,約為鰭棘長1.5倍;最後鰭條下部有膜連於體壁。尾鰭截形,短於胸鰭,約與腹鰭等長。
體腔大,腹膜白色。胃大,橢圓形。腸較粗短,盤旋2次。肝2葉。幽門盲囊細長,盲管狀,伸達胃後2/3處。椎骨26~27。鰾狹長,長橢圓形;2室,前室長略短於後室2倍;鰾背面有數對短小韌帶突起,鰾外肌帶狹長,肌肉部略短於韌帶部,後端有3細長韌帶突起。
體褐紅色,有褐色斑紋。鰓蓋上方有1圓斑。體背側有5橫紋,分別位於第一和第二鰭棘、第七至第九鰭棘、最後2鰭棘、鰭條中部和後端下方、橫紋下方常斷裂為斑紋。

生活習性

為冷水性中型海洋魚類,一般體長為300mm。體亞流線形,各鰭正常,眶下骨細弱,棘和棱不發達,適於自由游泳。生活於近海底層的岩礁地帶和泥沙底,幼小個體靠近沿岸,大型個體常在深水流急處活動,無遠距離洄游習性。胸鰭下部不分枝鰭條具感覺能力,用來探索食物。攝食甲殼動物和小魚。卵胎生,仔魚在雌體內發育,春、夏季產仔,產出即會游泳,不久便能攝食。2~3齡魚始達性成熟,多用釣捕或網捕。為近海增殖和人工養殖對象。

毒性

為刺毒魚類,刺傷後創口紅腫、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