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鶖

烏鶖

大卷尾又名“烏鶖“,是一種領域性很強的大型鳥禽,常追啄、驅逐鶆鷂(鳶之鄉土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鶖
  • 拉丁學名:Dicrurus aeneus
  • 別稱:山烏秋、小卷尾
  • :動物界
  • 卷尾科
烏鶖傳說,生活習性,形態特徵,地理分布,

烏鶖傳說

相傳,烏鶖是富正義感且事親至孝的鳥類,它為了賺錢貼補家用,而到他鄉討生活。有一天它得知在家鄉的母親患了重病,就把辛苦省下來的錢,買了名貴的藥材及一大塊的肉,托鶆鷂帶回去給母親治病及補身。
哪曉得,在半途中鶆鷂一時饞嘴,把肉吃了,也沒把藥送到,烏鶖的母親就這樣來不及醫治而病死。烏鶖得知母親不幸病逝的訊息非常氣憤,所以以後一看到鶆鷂,就又追又啄,直到它落荒而逃。
布農族,稱紅嘴嗶仔為”海皮斯“。
紅嘴黑鵯又名紅啄嗶仔
傳說,太古時代,有一條巨大蟒蛇,向人類挑戰,它使用其法力將河口堵住,因之到處淹水,致使族人無家可歸,只好往玉山高處逃難,火種也被澆滅,無法炊食,族人們無法生活,就請動物們幫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遞火種回部落,讓族人得以繼續生活下去。
首先由癩蝦蟆游到對岸之卓社大山後就帶了火種往水裡跳,火種便熄了;其次輪到海皮斯,擔任傳遞工作,終於憑藉它見義勇為的個性,完戊此項工作。
它抓了一支著火的樹枝就往回飛,不過原先抓住樹枝之右腳被燒傷,因而換以左腳去抓,左腳亦被燒著,所以改以嘴咬此火種,終而回到族人之處。但是雙腳和嘴,卻被火燒紅紅的,連全身羽衣亦被連全身羽衣亦被熏的黑烏烏,惟由於它們不顧自身的安危,因而救了族人。
據說,今之布農族人是極度尊此救了他們族人的海皮斯,流傳著海皮斯不可打,更不可用手指,免得發生火災。泰雅族原住民亦另有一節,和其紅色雙腳與嘴有關的紅喙嗶仔賣力撲滅森林火災故事。
古早,有一天山林發生大火,情況相當危急,森林是千禽百獸之家鄉,也是它們食糧寶庫,若是森林被燒光,不但是無家可歸,對於它們的生存,將發生嚴重的威脅。因之山神就緊急召集住於該森林裡所有動物,要它們協力撲火,搶救森林之火災。
雖然山神之緊急召集,但大部份動物都很怕火,且為了自己安全,不願意冒險去救火,這個時候,只有紅喙嗶仔留下來。它們動員所有族群,依照山神之指揮滅火,有的開闢防火巷,不使火災蔓延;有的使用雙腳與嘴,將著火之樹枝折斷,使不會再延燒,由於它們奮不顧身的極力搶救,而把這一場大火撲滅。
不過也因此,所有的族群之紅喙嗶仔,其嘴以及雙腳,全被火燒的紅紅,它們的羽衣亦被熏的黑烏烏。

生活習性

山烏鶖,它與烏鶖為同宗親族,亦有觀察記錄。鳴聲似“烏鶖、烏鶖……”,因而得名。山烏鶖,它和分布平地之烏鶖相同,山烏鶖,繁殖期間,其領域內不但不允許同種鳥類之侵犯,包含人類在內之各種動物,均被排擠。嗚聲嘹亮而婉轉,極富變化。棲息活動於城郊區村莊附近和廣大農村,尤喜在村民居屋前後高大的椿樹上營巢繁殖。多成對活動於800m以下的山坡、平原丘陵地帶闊葉林樹上;在西藏則棲息在海拔2000m—2500m的針闊混交林緣;

形態特徵

尾羽先端呈V字狀分叉,為所謂的〝鳦仔尾″,為其特徵。山烏鶖,飛翔呈波浪狀,而不遠飛。其非繁殖期常見與戲斑仔(紅山椒鳥)混群活動;成群的戲斑仔,常有2~7隻混在群中,宛如護花使者。

地理分布

低海拔山區森林林緣,或疏林;在海拔2,000公尺附近之山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