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烏石鼻位於東澳溪口和南澳溪口之間,是一座向東突出於太平洋的狹長海岬,並且具有非常對稱的鼻狀外形。由於組成岩體為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較周圍的片岩堅硬,於是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強者出頭成為海岬,弱者凹入成為海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 主要保護對象:天然海岸林、特殊地景
  • 面積(公頃):347
  • 範圍:南澳事業區第11林班
  • 管理機關:羅東林區管理處
  • 公告日期:83.01.10
基本介紹,地理位置,環境概述,生物資源,保育現況,

基本介紹

蘇花公路北起宜蘭蘇澳,南達花蓮崇德,沿線整體上屬於斷層海岸地形。蘇花斷層海岸北段自北方澳、蘇澳灣、南方澳陸連島、烏岩角、東澳灣、烏石鼻、至南澳溪口,海岬、海灣交替出現,其中最壯觀秀麗而特具幾何外形的海岬就是烏石鼻了。
正因為這裡擁有的遺世獨立的海岬地型景觀,在台灣仍屬罕有,值得重視與保護。於是在1994年1月10日區劃出宜蘭縣蘇澳鎮朝陽村的這塊地方,成為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海岸林和特殊地景,總共面積為347公頃。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境內,屬於羅東林區南澳事業區第11林班,總劃定面積347公頃,原為內政部核定之蘇花海岸保護區之一,並經農委會於民國83年1月公告為自然保留區。
本區為台灣島伸向太平洋上的一塊鼻形小半島,最高點為東澳嶺(701公尺),由此向海之陸地即為本區範圍,全區緊臨太平洋,地形由海平面急劇上升至200公尺,極為陡峭,鼻頭處最高點距海面亦有170公尺,多屬東向之陡坡。

環境概述

本區地形分類上為大南澳片岩,地質主要由黑色、綠色片岩及結晶石灰岩所組成,夾有片岩及片麻岩,鼻頭棱岬處為片麻岩組成夾有少量角閃石,由烏石鼻以北至北界為角閃岩組成,以南則為石墨片岩雲母片岩為多。本區濱臨太平洋屬熱帶海洋氣候型,全年海風吹襲,以每年十二月之平均風速(3.3m/s)最大,年均溫22℃,總雨量3800mm,年降雨日達200日以上,相對濕度平均在80~87%。

生物資源

烏石鼻因受東北季風直接吹拂,全年潮濕多雨,林相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天然林,完整而茂密,以樟、楠、櫧、赤楊、相思樹;楓香、鴨腳木、山黃麻、榕樹、黃杞為主,林下潮濕,地被植物及蕨類極豐富。本區另有相當多的鳥種,如五色鳥、紅嘴黑鵯外,尚有老鷹、魚鷹等,本區尚有大量綠鳩,故有“鴿林”之稱。
依氣候帶植被型區分,本區屬於東北地理氣候區,海拔1000公尺以上之櫧楠型森林,植物多為常綠闊葉林,僅散生少量之落葉植物;樟科植物如大葉楠、紅楠、大香葉樹為優勢植物,其他如楊桐、黃杞、烏心石、紅皮、杜英、白校欑亦不少,因濕熱灌木、藤本、蕨類頗豐富。本區植群大致可依其環境位置分為四種型;濱海區植群──以台灣蘆竹、琉球澤蘭為優勢;鼻頭稜線區──以二葉松、相思樹造林木為主;溪谷潮濕區──以棱果榕、大葉楠、筆筒樹為多;遠離海岸山坡區喬木組成複雜森林鬱閉佳,以紅楠、九芎、烏心石、杜英、楊桐為多。全區調查發現維管束植物100科,367種,其中蕨類49種,特殊性不高卻與台灣恆春珊瑚礁岩之熱帶海岸林截然不同。
據調查野生動物,哺乳類10種以台灣獼猴、赤腹松鼠最多;鳥類59種以紅嘴黑鵯、紅山椒鳥、繡眼畫眉占優勢,其中除大冠鷲經年棲息本區外尚發現林雕、蜂鷹、雀鷹、白喉笑鶇等珍貴鳥類。爬蟲類13種如眼鏡蛇、雨傘節、鈍頭蛇、龜殼花等均有發現,兩棲類較少僅5種;而最具價值的應為蝶類,總計有113種,其中不乏珍稀種如黃裳鳳蝶、台灣麝香鳳蝶、流星蛺蝶等。

保育現況

本區動植物種類數量(蝶類除外)並不特別,但其擁有的遺世獨立的海岬地型景觀在台灣仍屬罕有值得重視與保護。本區曾為有名的磯釣場之一,頻繁來往的釣客造成部份環境垃圾堆積破壞生態,後因開放船釣,已改善許多;現存的潛在威脅系早期經營之兩處雲母石採礦區,雖尚無開採跡象,但卻為經營管理上潛在之隱憂。本區除廢棄的舊蘇花公路與碉堡外無其他人工設施,維護管理上本區由林管處南澳工作站派有巡視人員執行經常上的巡邏、拆除陷阱鳥網工作,同時本區因交通尚稱便利,如沿舊蘇花公路規劃解說步道,可建立一處蘇花海岸森林生態解說之自然教室,引領民眾親近自然了解生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