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中藥)

烏梢蛇(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梢蛇,中藥名。為游蛇科烏梢蛇屬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內臟的全體。動物烏梢蛇,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之功效。主治風濕頑痹,肌膚麻木,筋脈拘攣,肢體癱瘓,破傷風,麻風,風疹疥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梢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動物綱
  • :有鱗目
  • :游蛇科
  • :烏梢蛇屬
  • :烏梢蛇
  • 採收時間:4-11月間
  • 毒性:小毒《藥性論》
貯藏,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使用注意,現代套用,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防霉。

別名

烏蛇《藥性論》,黑梢蛇《開寶本草》,劍脊烏梢《本草衍義》,黑花蛇《綱目》,烏峰蛇(陳義《動物學》),青蛇《現代實用中藥》,烏風蛇、黃風蛇[《生物學通報》1958,(2):5)],劍脊蛇《中藥志》,黑烏梢、三稜子《四川中藥志》。

入藥部位

全體。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肺、脾、肝經。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止痙。

主治

風濕頑痹,肌膚麻木,筋脈拘攣,肢體癱瘓,破傷風,麻風,風疹疥癬。

相關配伍

1、治風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烏蛇三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天南星一兩(炮裂),乾蠍一兩(微炒),白附子一兩(炮裂),羌活一(二)兩,白僵蠶一兩(微炒),麻黃二兩(去根、節),防風三分(去蘆頭),桂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豆淋酒下十丸。(《聖惠方》烏蛇丸)
2、治病後或產後虛弱,貧血,神經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難等,烏梢蛇1-2條,浸泡於高粱燒酒內10-15d。每服5-10ml,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破傷風,項頸緊硬,身體強直,烏蛇、白花蛇各二寸(項後取,先浸酒,去骨,並酒炙),蜈蚣一條(全者)。上三味,為細散。每服二錢至三錢匕,煎酒小沸調服。(《聖濟總錄》定命散)
4、治嬰兒撮口,不能乳者,烏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每用半分,荊芥煎湯調灌之。(《聖惠方》)
5、治燥麻風,遍身如癬,其癢不可忍,後變成大風。元米一斗,烏蛇二條(去頭尾,酒煮,去骨,焙乾為末)。蛇、酒、米一同拌勻,搭飯成漿,四五日後將小瓶盛貯,十日後開。空心服,服時用砂罐連糟蒸熱,隨意食之。(《秘傳大麻風方》一掃光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研末,1.5-3g;或入丸劑、浸酒服。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鎮痛作用。
3、抗驚厥作用。
4、抗蛇毒作用。

使用注意

血虛生風者慎服;忌犯鐵器。

現代套用

治蕁麻疹。

炮製

一、採集加工

4~11月間捕捉。捕得後,將蛇摔死,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形,用柴火熏乾,熏時頻頻翻動,至表面略呈黑色為度,再曬乾或炕乾。

二、炮製方法

1、烏梢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頭、鱗片及灰屑,切段。
2、烏梢蛇肉,現行,取烏梢蛇,用黃酒浸潤,悶透後,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曬乾。
3、酒烏梢蛇,現行,一法:取烏梢蛇段,噴淋黃酒,拌勻,悶透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時,取出,放涼。每烏梢蛇100kg,用黃酒20kg。二法:取淨烏梢蛇置容器內,用黃酒浸泡均勻,置籠屜內,用武火加熱,蒸透後,取出切段,乾燥。每烏梢蛇100kg,用黃酒30kg。

鑑別

一、藥材性狀

本品捲成圓盤狀,盤徑約至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綠褐色,被菱形鱗片,無光澤。頭扁圓形,略似龜頭,盤於中央,口內有多數刺狀牙齒,眼大不陷而有光澤,頭與頸部分界不明顯;體鱗14-16行,中央2-4行起棱,高聳呈尾脊狀,俗稱“劍脊”,脊背兩側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有的黑縱線不明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尾部漸細而長。質堅韌,氣腥,味淡。剝皮者僅留頭部、尾部的皮,中間肉較光滑。以身乾、皮黑褐色、肉黃白色、脊背有棱、質堅實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烏梢蛇呈半筒狀小段,長約30mm,表皮烏黑色,脊部具高突成屋脊狀。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質堅硬,氣腥,味淡。烏梢蛇肉呈小段片狀,長20-30mm,無皮、骨,黃白色或灰黑色,質韌,氣腥,略有酒氣。酒烏梢蛇形如烏梢蛇段,色澤加深,略有酒氣。

形態特徵

形體較粗大,頭頸區分不明顯,全長可達2米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老年個體後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於其下,眶前鱗2,眶後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兩行棱極強,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

生長環境

生活於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區或田野、林下等地。

相關論述

1、《開寶本草》:“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如其類。生商洛山。”
2、《本草衍義》:“有身長一丈余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