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尼亞

烏拉尼亞

《烏拉尼亞》是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之一。小說通過“我”的視線,講述了意外發現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故事。作者通過對這個理想國描述來諷刺當今社會的弊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烏拉尼亞
  • 外文名稱:Ourania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法)勒·克萊齊奧
  • 首版時間:2006年
  • 字數:155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主要人物,作品賞析,生態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一位法國地理學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這個地方的人都是來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這裡人人平等,沒有貧富階級,孩子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他們學習的是自由和真理。人以自然的天地為依託,順天地而生,人與人的關係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了人的靈性尚未被物質與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這個理想國在人類社會的圍攻中被迫遷移,去尋找它的出路。

作品目錄

章節1-8章節9-16章節17-24
我創造了一個國度
拉法埃爾的故事
阿爾達貝托·阿朗薩斯
我所見過的最奇怪的年輕人
賈迪的故事
參事安東尼·馬爾丹
人類學家的山岡
我們的花園
流亡
河谷
埃爾門語
永別了,朗波里奧
紅燈區
迷途者
各行其道
坎波斯
奧蒂
半月島
拉法埃爾的故事
潟湖的莉莉
潟湖的莉莉
奧朗蒂諾
“仰望天空”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時

創作背景

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往往使人的理想由外延而向內在回歸,從追求個人的社會價值轉而探索生命價值的本質,這種人類相通的情感趨向在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的《烏拉尼亞》中,同樣得到顯現。正如作者所言,“我寫《烏拉尼亞》是為了紀念戰爭的歲月”。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勒克萊齊奧經歷了種種心靈上的孤獨、焦慮和彷徨。為了克服持續的精神折磨,作者在心靈深處創造出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並給這個夢幻的國度取了一個天上繆斯的名字――烏拉尼亞。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位置,每個人的知識、能力和智慧都可以得到展現。這裡沒有冷漠、沒有血腥、沒有暴力,瀰漫著的,是田園牧歌式的溫情。這樣的社會圖景給作者以生命的勇氣和生活的希望,支撐著他走過戰爭的歲月。多年以後,作者提起筆,寫下了《烏拉尼亞》這部小說。

主要人物

達尼埃爾·西里圖(“我”)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一個到墨西哥河谷來繪製地圖的地理學家,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人物,貫穿全書。
拉法埃爾·扎沙里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印第安男孩,長著印第安人的五官——精緻的鼻子、寬寬的顴頰、細長的黑眼睛,沒有眉毛、睫毛和耳垂。
安東尼·馬爾丹(賈迪)
坎波斯的創始者。他曾經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他逃離了屍橫遍野的戰場,四處流浪,最後來到坎波斯定居下來。他接納從世界各地流浪到這裡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坎波斯過一種“真正的生活”,沒有金錢,沒有鬥爭,沒有權利,甚至也沒有對知識的盲目好奇心,一切都是為了身體和心靈的真正生活。

作品賞析

生態思想

《烏拉尼亞》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唇齒相依的理想社會,它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烏托邦,與當代文明社會形成鮮明反差,它是作家回歸前工業時代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就像夢一樣易碎,“勒克萊齊奧把坎波斯放在了充滿戰爭、掠奪、罪惡的文明世界的夾縫中描繪,讓我們聽到了人類通往理想國之旅程的悲壯交響。”這是作家深刻的地方。自然已被人類任意糟蹋,美好的大自然已成為過去,成為夢境。美麗的河谷被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任意侵占和污染,土地被過度利用,被化肥、農藥破壞,坎波斯彩虹部落的美好山岡也被侵占和開發,現代工業文明走向了昔日寂靜美麗的河谷,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機器的轟鳴聲破壞,他們被迫走向流亡之旅,在這個地球上找不到立足之地。
除了自然生態危機,《烏拉尼亞》還探索了人類精神的生態危機。除了對自然無止境的開發和掠奪外,理性的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或遊牧等其他文明,科學技術帶來高效和物質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人們唯利益至上,失去了傳統的宗教信仰,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冷漠,人在社會中找不到完善的自我,變得孤獨,互不信任,也不再有幻想。朗波里奧在托馬斯·摩西的努力下創建起來,它試圖“驅逐工業文明時代冷冰凍的純理性思維,重視感性,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飽含著深深的眷戀,思想遠離政治、權力中心而獨立自足。”但朗波里奧的學者們根本不關心學術交流,倒是習慣於爾虞我詐,爭權奪利,還聯合起來算計了托馬斯·摩西。朗波里奧的鬧劇,向我們展示了作家美好理想的虛幻,所謂的文化精英們已深陷人類自我創建的文明的深淵,無力自拔。在朗波里奧的周圍充斥著壓迫與罪惡,婦女兒童被迫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成為工廠的工作機器,紅燈區的妓女莉莉身體被男人們掠奪,精神慘遭踐踏,但他們討論研究妓女,只是為了嘲笑她,取樂於自己。嚴肅的具有社會責任的學術研究都成了爭名奪利的工具,更何況其他的呢?它的失敗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精神生態的深沉憂慮。
《烏拉尼亞》不僅道出了人類生態危機的深重,而且還積極地探討了解決之道,憧憬了人類社會生活的生態理想。《烏拉尼亞》虛構了一個生態的烏托邦——坎波斯。坎波斯就是天上的國度烏拉尼亞的地上投影,它沒有貧富差異,沒有等級之分,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平等共存,和諧相處,文明社會過於理性的文明在這裡都消失了,沒有政府、法院等國家機構,沒有學校教育,甚至沒有家庭組織沒有文明的根本一一語言,人通過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貼近自然,感受生活,獲取真理。坎波斯的理想是作家生態觀念的集中體現,也是作家對生態困境的審美解答:“我們應以生態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扭轉現代社會發展的嚴重偏向,擺脫災難的陰影,走向健康光明的未來。

藝術特色

小說中無疑包含了作者的愛憎與褒貶,但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並沒有平面化和臉譜化。從拉法埃爾·扎沙里到唐·托馬斯,從胡安·亞居斯到安東尼·馬爾丹,甚至包括達莉婭,這些作者傾注著深情厚愛的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性格弱點,他們的命運也並非簡單的悲、喜劇。他們每個人所經歷的平淡與坎坷就像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樣,讀來真實可親。
在這部小說中,勒克萊齊奧延續了他一貫優美的文風,充滿詩意的文筆和喜歡描繪異域風情的創作特點。小說的主體部分以墨西哥為背景,對熱帶森林、河流、火山和金字塔的描繪惟妙惟肖。另外,小說在形式上還有一個特點,作者在某些章節中似乎有意將前一章的末尾作為下一章的題目及開頭,以此強調全書的連貫性,同時激發讀者向後閱讀的興趣,在中國讀者看來,或許頗有章回小說中“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味道。

作品評價

勒·克萊齊奧的《烏拉尼亞》被中國“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評選委員會評為2006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評選委員會認為,“《烏拉尼亞》繼續不斷地述說著反抗現代社會,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狀態的話題。”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年出生於法國尼斯,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在法國《讀書》雜誌的一次讀者調查中,他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200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