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嘴鸚哥

烏嘴鸚哥

烏嘴鸚哥(學名:Forpus modestus)是一種小鸚鵡,僅有2個亞種,體羽主要是綠色,翅膀為深綠色,鳥喙黑色。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主要棲息於乾燥和半開闊充滿灌木和樹木的地區、開闊的林區、刺叢平原、次要植被區、雨林的邊緣地帶。在繁殖季會組成5到12隻的小群體,偶爾也會超過50隻,以半熟和乾燥的草類植物種子、漿果、水果、植被、植物嫩芽、花朵等為食。主要分布於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嘴鸚哥
  • 拉丁學名:Forpus modestus,Forpus sclater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Forpus屬
  • 烏嘴鸚哥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59
  • 英文名稱:Dusky-billed Parrotle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烏嘴鸚哥長度平均為12~12.5厘米(包括尾巴),體重30~35克,體羽一般是深綠色。額頭和臉頰深翠綠色,有時形成鮮明的面部區域。胸部和腹部是藍綠色並有橄欖色標記,後腰、翼下覆羽和臀部是暗紫色和藍色。主翼羽黑色,外側墨綠色。次級翼羽紫藍色有綠色斑紋,初級和二次覆羽淡紫藍色,飛羽的底面藍灰色。
烏嘴鸚哥烏嘴鸚哥
雌鳥和雄鳥類似,但蒼白。缺乏雄鳥的藍色著色,而換成綠色。胸部和腹部有微黃色調,面部區域是黃綠色,有些雌鳥呈淡黃綠色。
幼體和成鳥很像,但體羽暗灰。亞成鳥雄鳥有綠色和藍色混合的斑紋。
該鳥喙除了基部均為黑色,有一些鳥類幾乎所有的鳥喙都是黑色。眼睛周圍有窄暗的灰色環。虹膜是深褐色,腳灰棕色。

棲息環境

烏嘴鸚哥青睞沿著水道,活動於開放的雨林區,高大的次生植被和大區域的國家公園。生活在有大量樹木的林區,海拔高度500米左右的地方。有時候,也可上升到1000米的地方。

生活習性

烏嘴鸚哥在繁殖季節外,通常聚集10至50隻的鳥群,較大型的聚集也時有發生,但很少出現在在繁殖期。這些烏嘴鸚哥四處遊蕩,在樹與樹的之間穿梭,通常利用自己的羽毛偽裝。在飛行或棲息,呼叫聲有時高亢,有時則呢喃,也有喘息的聲音。飛行迅速,略有起伏。在自然界的飲食包括各種成熟和半成熟的水果,漿果,種子,草種子和其他綠色植物,在樹木和灌木叢中覓食,經常造訪巴雷羅斯和河岸的礦質土壤。
圈養飲食:應該提供質量好的乾糧混合組成鉰料,小麥,燕麥,金絲雀草,各種小米,雜草和一些葵花種子,發芽小米。也需要提供各種新鮮水果(包括蘋果),蔬菜(如胡蘿蔔)。尤其是在繁殖季節,還要提供昆蟲以及各種較軟的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秘魯和委內瑞拉。
烏嘴鸚哥分布圖烏嘴鸚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烏嘴鸚哥在自然棲息地,繁殖季節從7月開始,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築巢,一次會產下3到6枚卵,孵化期21天,幼鳥羽毛長成約35天,卵大小約18.2×14.8毫米。

亞種分化

烏嘴鸚哥(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烏嘴鸚哥指名亞種
Forpus modestus modestus(F.s. sclateri
2.
烏嘴鸚哥亞馬遜亞種
Forpus modestus eido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烏嘴鸚哥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