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安徽淮北烈山)

烈山(安徽淮北烈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徽省淮北市區東南十公里處有一座山,從山頂到山底有一條自北向南的大裂溝,寬約數丈,深不可測。所以古人叫它“裂山”,後來改成“烈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烈山
  • 位置:安徽省淮北
  • :約數丈
  • 古人叫它:裂山
簡介,山名由來,古碑刻文,炎帝故里,

簡介

上古黃河入海處,“益焚沼澤”在烈山。
歷史文獻有記載, 八千年前東海沿。
劈山一條大裂谷, 熊熊地火燃半天。
史前一座烈女廟, 青史留名芳萬年。
烈山以山形大裂而名,以盛產煤炭而名,更因炎帝的名字“烈山氏”而名。烈山海拔182米,南北長400餘米,山體從中間裂開,分東西兩部分,中間寬20多米。傳說遠古時期烈山煤氣瓦斯外溢,遇雷電起火,夏季火勢最旺。春秋《列國志》載:“大禹治水,烈山焚澤”。“焚”是燒,“澤”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燒。 烈山大裂谷中仍可見火燒岩石的痕跡。

山名由來

她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時代,是皖北在《辭海》、《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唯一入註解條目的地方。但何時何故把“裂”改為“烈”呢?傳說很久以前,裂山下住著一家姓的農戶。他家境貧寒,有一個女兒叫香姑,姿色佳麗,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她。後來因生活所迫,全家逃荒到山東泰山腳下落了戶。他父親種地,香姑天天上山放牛放羊,過著貧苦的生活。可是,鄰里有個惡少,聽說香姑長的美貌,便帶人前來強欲納妾,但香姑拒不從命,獨自逃上泰山之巔,眾人喊他不應。那惡少也帶人來追,只見香姑面露怒色,樹柳眉,睜杏眼,怒斥惡少,瞬間巨石紛飛,擊在惡少的身上。風石停息,香姑跨上青鸞徐徐南飛,來到裂山。後來她死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她,就在裂山建了一座烈女廟。因此,後人便將烈山的“裂”字改為“烈女”的“烈”字了。

古碑刻文

在烈山南湖公園新建的居士林內,有一塊從烈山頂上移下的清代古碑。碑文大意為外地人來烈山問:為什麼叫烈山?其意是什麼?答曰:烈山形狀底圓上尖,像五行火,炎帝遂稱之為烈山(或炎帝遂以烈山之名而名)。這段文字從側面註解了烈山的由來,暗含炎帝故鄉之意。另外,烈山上有烈隙,地下瓦斯上升與雷電相撞形成熊熊烈火,火焰沖天,遠看就像一座山頭,與石碑刻文“烈山園而銳於首”相符合。遠古人圍火而居。有關專家據此推斷,因烈山之火是天然火種,被居住於此的炎帝族奉為神山、神火當屬必然。所以,其部族首領便以該山之名而名,稱烈山氏、列山氏、歷山氏、連山氏(炎帝名,烈、列、歷、連字古相通)。因炎火山之名,又有炎帝、赤帝之尊。

炎帝故里

炎帝即是以烈山之名而名,那么就有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烈山之名的歷史。《列國志》曰:“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這是目前在文史資料里發現的最早依據。中國之大如何記載這個小小的淮北烈山,而且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這其中有何原由呢?首先,“烈山焚澤”中烈山是地名,焚是燒,澤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燒。以當時人的迷信理念,水火相剋,火是天火、神火,便以為上天也在幫助百姓治水患。也恰恰證明了烈山地名可追溯到春秋列國之前。聯想前文,“古烈山氏稱之與”,有相同的淵源之處。其次,大禹治水主要是黃、淮河,在安徽、河南、山東、陝西和河北一帶。聚焦這些地區,再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淮北烈山、湖北烈山等。但湖北烈山不在黃淮流域,而其他地區的“烈山”均不符合“焚澤”的條件,因此只有圈定淮北烈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