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星鯊

灰星鯊

灰星鯊,學名: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1908),為皺唇鯊科星鯊屬的一種鯊魚。分布於日本南部和朝鮮釜山和木浦等海區以及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一般棲息於暖水性近海。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星鯊
  • 拉丁學名: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190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皺唇鯊亞目
  • :皺唇鯊科
  • :星鯊屬
  • :灰星鯊
  • 分布區域: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生境,資料來源,分布範圍,形態特徵,中藥,

基本信息

編號:5139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拉丁亞目:Triakoidei
拉丁科名:Triakidae
中文屬名:星鯊屬
拉丁屬名:Mustelus
拉丁種名:griseus
定名人:Pietschmann
年代:1908
中文名:灰星鯊
原始文獻:Anz. Akad. Wiss. Wien., vol. 45, p. 132.
模式產地:日本。

生境

暖水性近海棲息
國內分布:南海, 東海, 黃海
國外分布:日本南部和朝鮮釜山和木浦等海區

資料來源

中國軟骨魚類志:57-59.

分布範圍

分布類別 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

形態特徵

體細而延長。頭子扁,中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約長1.2倍,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中長,背視近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尖突。眼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瞬褶平橫外露,外側有1深溝,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為近,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寬大,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中寬,比鼻孔長約大1.4倍;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狀突起,出水孔半露,後鼻瓣後部無半環狀薄膜。口頗小,三角形,兩側斜行,前端圓鈍,口寬比口前吻長為短,小於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約等於口寬的3/5;下頜稍短,口閉時上頜齒全露,下頜齒只在縫合處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約等於上頜長的2/9,下唇褶細而較長,約等於下頜長的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頜各列成1齒帶,齒平扁圓凸,斜方形。噴水孔小,橫橢圓形,兩端尖,位於眼角後下方。鰓孔5個,狹小,第三鰓孔寬約與眼徑相等,中間3個較寬,最後1個最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3縱嵴,1~3棘突。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較後位,距腹鰭比距胸鰭近許多;起點幾對著或稍後於胸鰭里角,距吻端與距第二背鰭約相等,或距吻端較近;上角圓鈍,後緣凹人,下角延長尖突,幾達腹鰭起點上方。第二背鰭稍小;起點前於臀鰭起點,距尾基與距第一背鰭幾相等;上角圓鈍,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頗短狹,約等於全長的1/5。尾椎軸稍上翹,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低平而短,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鈍尖,後緣斜直。臀鰭小,起點約與第二背鰭基底後的1/3處相對,後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小,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起點與第一背鰭下角後端相對或稍後,後緣斜直微凹,里角鈍尖微突;鰭腳平扁延長,後端鈍尖。胸鰭中大,外角鈍尖,後緣凹人,里角鈍圓,鰭端伸達或越過第一背鰭起點下方。
體側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鰭紫褐色,後緣較淺淡,體無白色斑點。

中藥

【藥 名】:灰星鯊
【來 源】:為皺唇鯊科動物灰星鯊的肉。
【功 效】:健脾益氣、托毒生肌。
【主 治】:用於脾虛氣虛、氣血不足所致之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經。
灰星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0一100克。
【別 名】:灰皮鯊、灰鯊、白布鯊、鯊魚、鮫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黃海、東海、南海。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藥用灰星鯊之肉,捕捉後,去皮和內臟,將肉洗淨切塊入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