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冰--核冬天

火與冰--核冬天

本書是在西方社會對核冬天理論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寫成的。它針對著在這一問題上的爭論和歧見,闡述了作者的觀點,用比較確鑿的材料論證了核冬天的現實可能性,詳細描繪了核冬天的起因和後果,同時也指出了以往關於核冬天論述中的不確切之處,並對核冬天理論對世界政治和軍事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簡介,前言,目錄,核冬天介紹,

簡介

火與冰--核冬天
“核冬天”是80年代西方社會轟動一時的科學預言之一,然而,我國的廣大讀者對它還比較陌生,國內的介紹文章也不多。
本書是在西方社會對核冬天理論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寫成的。它針對著在這一問題上的爭論和歧見,闡述了作者的觀點,用比較確鑿的材料論證了核冬天的現實可能性,詳細描繪了核冬天的起因和後果,同時也指出了以往關於核冬天論述中的不確切之處,並對核冬天理論對世界政治和軍事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本書的作者麥可·羅文-羅賓森系倫敦瑪麗皇后學院的高級講師,專攻宇宙論和紅外天文學。10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研究行星周圍的塵埃雲現象,因之他對核煙雲效應所做的解釋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作者通俗簡潔的語言無疑也增加了這本科學小冊子的可讀性。

前言

火與冰--核冬天
大多數人都不願去細想一場核戰爭的後果,無論是支持核防務政策的人,還是像我這樣的反對者都是如此。然而,幾年前,我卻不得不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思考,這是受到我的一位同事伊恩·珀西沃的提醒,因為他使我注意到了對核戰爭的一些預測。這些預測認為,一場核戰爭產生的大量煙雲和塵埃會給地球氣候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由於我在以往的10多年間一直在研究星球周圍的塵埃對星球所發出的光的影響(當然,這只是我研究的眾多課題之一),因而,關於地球上空的塵埃和煙雲作用的思考對我來說就是駕輕就熟的了。
1983年,在華盛頓舉行的“核戰爭以後的世界” 討論會上,TTAPS小組(R.P.特科、O.B.圖恩、T.P. 阿科曼、J.B.波拉克和卡爾·薩根)和其它一些學者宣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從那時起,“核冬天”—— 正如人們現在這樣稱呼的——開始進入公眾意識。對 這一有關動植物的大規模死亡、甚至人種都可能滅絕的預言已經不能漠然置之了。
核冬天的預言也遭到了批評。有人認為在核冬天裡究竟有多少塵埃和菸灰進入大氣這一點是無法肯定的,對這些核煙塵是否真能擴散以致把整個地球籠罩起來提出了質疑;另有人則不相信核煙塵真會引起地球的冷卻。
我感到有必要寫這樣一本書,用簡單的術語來說明核冬天效應,並探討那些預測中的疑點所在。儘管美國國家研究學會新近發表的一份報告對有關核冬天預測的不實之處提出了權威性的意見,但它仍然肯定了核冬天的強烈效應的現實可能性。
我還想探討這些預測的政治意義。假如核冬天的斷言經受住了它目前正在接受的嚴格審查(例如,國際組織SCOPE,即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將很快發表一項重要的調查結果),那么,現存的核武庫就必須大大削減,但是即使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致建議這么做,也未必能迫使政治家們改弦更張。政治家最終只會屈從於他們所強烈意識到的民意。
在此,我謹向安托尼·魯道夫對本書手稿的悉心披閱深表謝意。他的小冊子《拜侖的——消失的夏日與核冬天》,以及他的麥納德公司出版的反核宣傳系列讀物,在我寫作本書時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我還要感謝我妻子瑪麗給予我的支持和提出的眾多寶貴建議。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走向毀滅的邊緣
第二章核冬天的真實景象
第三章什麼引起了核冬天
第四章地球上的生命面臨存亡的危機
第五章核冬天預言的可信程度
第六章核戰略家們在想什麼
第七章科學家與核冬天
附錄關於地球在核冬天裡會變得多冷的一種簡易計算法
譯後記

核冬天介紹

火與冰--核冬天
當核爆炸時,巨大的能量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還高達12公里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有相當大部分直徑小於1微米,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因為它們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約10微米),它們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力,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產生了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為核冬天。過去人們以為核大戰僅僅使核爆炸地區造成大量傷亡和破壞,1988年5月23日聯合國警告世界,核大戰不僅可以直接殺傷數億人的生命,而且嚴重地破壞地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有的地質學家認為恐龍就是由於宇宙物體撞擊地球造成森林大火,碳灰瀰漫空中,猶如核爆炸,使地表氣溫下降,氣候惡化,導致恐龍無法適應而滅絕。
核冬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大規模核爆炸掀起的微塵和因大火產生的滾滾濃煙,會長時間遮擋住陽光,造成全球性氣候變化,使地球處於黑暗和嚴寒之中,動植物瀕臨滅絕,人類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科學家解釋說,當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後,火球一觸及地面,就會將地面的上岩石、土塊汽化,它們將由隨之出現的蘑菇雲帶上天空。在火球和煙上升的過程中,又會引起周圍的空氣向爆心的抽吸,進一步將塵埃捲入煙雲之中。煙雲在被風吹走的過程中,一些較大的塵埃逐漸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質的形式對人和物體造成傷害,而那些微細的塵埃,則將長久地漂浮於空氣之中。而光輻射又會在城市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產生的滾滾濃煙在上升的過程中,必然與那些漂浮著的塵埃相遇,從而一起隨著西風帶環繞地球作周而復始的旋轉,並不斷地向南方方向擴散,最後即形成一個瀰漫於整個空間的遮擋層。
科學家計算,如果在一場核戰爭中使用50億噸以上當量的核武器,不僅將有20多億人成為直接受害者,而且會使世界上的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地面溫度平均下降低至10℃以下,並持續數周以上。最後,地球上的相當一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在一場核大戰中消失。
據歷史記載,1815年4月,印尼的一座火山爆發,噴出數以萬噸計的火山灰,升入高空,懸浮於空氣之中彌月不散,結果使世界上許多地方出現異常的冬天,美國的紐約州竟下了一場六月雪。據科學家考證,大約在六七十萬年以前,一顆小行星突然撞擊地球爆炸,頓時地球上山崩地裂,火焰沖天,煙塵升向高空,遮天蔽日,久而不散,地球處於一片昏暗之中。由於大量煙塵持久地遮擋陽光,使地球氣溫陡然下降,進入了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茂密的植被大部枯死,恐龍等生物和動物遭到滅頂之災。
目前,世界上有5萬多個核彈頭,約達200億噸梯恩梯當量的核武器,一旦發生核戰爭,地球上會不會出現類似的核冬天呢?這個問題引起五位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他們經過一年半的研究,於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應”的理論,從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日本還專門拍攝了《地球凍結》的科幻影片。研究者以美蘇使用核武庫中40%核武器(50億噸)在北半球進行核戰爭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開發表的核武器性能數據建立數學模型,終於得出這樣的推論:在一場50億噸當量的核大戰中,可將9.6億噸微塵和2.25億噸黑煙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陽光被這些黑煙的微粒吸收而變熱,變熱後的黑煙又產生一股上升氣流,將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溫層,使臭氧層遭到破壞。這樣,整個地球就會變成暗無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煙雲遮蓋著天空,終日不散,陸地再也見不到陽光,白天和夜晚難以區分,氣溫急劇下降,綠色植被枯死,海洋河流凍結,地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條件被毀於一旦。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應所帶來的悲慘世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