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底

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顏色有白、紅和灰等。也叫“化枚土”、“裝飾土”、“護胎軸”。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為”陶衣“。

火石底,相關概念,釉中彩,陶瓷描金,瓷雕,

火石底

由白淨細膩,含鐵分特別少或根本不含鐵的瓷土配製而成。在瓷器入窯焙燒以前,先用浸漬或注澆法噴塗,將其施於胎體的表面。然後再上釉入窯可以提高瓷器的質量。其作用可以掩蓋胎料因雜質未除淨而泛出來的雜色或黑點,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的毛病。如果賦於護胎釉一定的顏色,還可以對瓷器起裝飾作用。
其作用大體有三種:一、美化胎面,起裝飾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燒裂;三、填補坯胎氣孔。

相關概念

釉中彩

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材料和技法。亦稱高溫快燒顏料。顏料的熔劑成分不含鉛或少含鉛,按釉上彩方法施於器物釉面,通過1100~1260℃的高溫快燒(一般在最高溫階段不超過半小時),釉面軟化熔融,使顏料人釉內,冷卻後釉面封閉。細膩晶瑩、滋潤恍目,抗腐蝕、耐磨損,具有釉下彩的效果。並解決了瓷畫面鉛的溶出問題。

陶瓷描金

陶瓷裝飾的一種。流行於清代。將金箔研磨成粉,加1/10的礬紅或西洋赤為熔劑,以牛膠或白芨糊調勻之,描於畫面,700~800℃下燒成淡黃無光澤的薄層,再以瑪瑙砥石或砂磨之,便呈現黃金光澤。也有以混膠礬紅描於瓷面,再以純金粉膠漿,填覆於其上燒之。冬季膠水易凍結,則用大蒜汁勻調金粉。

瓷雕

即“陶瓷雕塑”。陶瓷裝飾的一種。歷史悠久,約始自秦、漢,盛於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一般系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製品,需經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並經高溫燒成。按製作方法可分圓雕、浮雕、使雕、捏雕等數種。按製品可分素雕和彩雕兩種,包括陳列美術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製作時必須考慮到乾燥和燒成收縮,防止翹扁變形及裂紋斑疵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