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熥

“火熥”又名“火籃”,“烘籃”“火籠”,系取暖用具。籃體用竹篾編成,內空外圓,裝一個竹製拎把。圓口依口徑尺寸配有活動的網狀烘蓋,多由銅絲或鉛絲編成

配有銅質或鐵質火筷稱之為“火箸”,鑲插在手柄一側。空圓體內置放陶質火缽,近代為輕便起見,也用白鐵火缽替代製品。隆冬臘月,火缽里盛了炭火,鋪些火灰,就可以用來溫烤怕凍的雙手或雙腳,也可用來烘烤衣服和溫燉茶飯。一些高級烘籃,又是富有裝飾藝術的工藝品。這種烘籃編織得十分精緻細巧,籃體的篾料纖細如絲,四周編出黑白兩色的字或其它花色圖案。拎把用藤皮纏繞,並燙燒成雙色花樣。底部和拎手嵌有黃色圓形銅柱,銅質烘蓋被鏤空編織成精美的裝圖案,銅質火筷上雕刻有飾紋。烘籃在民間還被作為一種福祉所歸的吉祥物,績溪、歙縣一帶農村,舊時嫁娶,嫁妝中少不了一對精緻的烘籃;並在籃缽里置放一塊木炭,剪貼上紅喜字,寓示香火綿延,子孫百代。

“火熥”在徽州被廣泛使用。火熥外層的竹籃工藝十分精緻秀巧。竹編花紋和圖案可謂珍品。圖案均反映出徽州民俗和程朱理學儒家的禮儀思想,如吉祥雲圖、五子擺壽圖、飛燕送福土等等。各式圖案花紋的火熥隨身而帶,經常年捧摸,加上炭火的烘烤,光滑泛亮,使原先青色竹籃變呈古銅或板栗色澤斑斕可現,成為一件古樸的工藝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