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尾太陽鳥

火尾太陽鳥

火尾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ignicauda)為太陽鳥科太陽鳥屬的鳥類。體長20厘米,色彩艷麗。雄鳥紅色,具形長的艷猩紅色中央尾羽。頭頂金屬藍色,眼先和頭側黑色,喉及紋金屬紫色。下體黃色,胸具艷麗的橘黃色塊斑。雌鳥灰橄欖色,腰黃,體型比雄鳥小許多。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叫聲為輕聲顫音shweet。鳴聲為單調的dzidzi-dzidzidzidzi聲。

主要生活于海拔2000-3000米間的山地、溝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闊葉林、開花的灌叢中,有時也見於芭蕉樹上。火尾太陽鳥小巧玲瓏,羽毛鮮艷美麗,活鳥可供觀賞,羽毛供裝飾,也可作羽毛畫。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分布於印度至緬甸以及中國的西藏、雲南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頭頂輝藍色,並由兩側向下延伸至整個頦、喉亦為輝藍色,耳以後頭頂兩側、枕、後頸、頸側、背、肩和尾上覆羽概為火紅色。中央一對尾羽概為火色,外側尾羽外翈火紅色,內翈褐色。腰亮紅色,兩翅褐色,飛羽羽緣橄欖黃色。眼先、頰、耳羽黑色,胸鮮黃色,胸中部綴有桔紅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黃沾綠色。
雌鳥上體灰綠或橄欖黃綠色,背部較鮮亮,腰和尾上覆羽綴有黃色,兩翅與雄鳥同色。中央尾羽棕褐色,不特性延長,其上隱現暗色橫斑,外側尾羽內翈黑褐色,外翈羽緣棕褐色,羽端淡色。頦、喉、胸灰綠色,其餘下體黃綠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10g,♀6-10g;體長♂174-203mm,♀96-120mm;嘴峰♂17-21mm,♀14-17mm;翅♂55-59mm,♀50-56mm;尾♂102-125mm,♀38-45mm;跗蹠♂14-18mm,♀13-15.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火尾太陽鳥是一種高山鳥類,夏季主要棲息于海拔1900米以上的中、高山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杜鵑灌叢中,冬季多下到海拔1500米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有時甚至進到果園,農地和村寨附近的小林內。

生活習性

不甚罕見的垂直遷移的候鳥,常結集成小群活動。鳴叫時展翅蹺尾。喜用細長的嘴在各種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花葉。剖檢8月和11月采自雲南的11隻鳥胃,胃內容物除花蕊外,還有花葉,種籽鞘翅目昆蟲等。叫聲為輕聲顫音shweet,鳴聲為單調的dzidzi-dzidzidzidzi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和泰國。
火尾太陽鳥分布圖火尾太陽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巢呈梨形,主要由獸毛、蛛蛛網、鬚根、苔蘚、枯草等材料編輯而成,內墊有獸毛、細草莖、花和羽毛。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被有粉褐色斑點,也有呈乳粉色或灰粉色而被有紫紅色斑點的。卵的大小為14.3-18.8×11.0-12.5毫米。

亞種分化

火尾太陽鳥(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火尾太陽鳥緬甸亞種
Aethopyga ignicauda flavescens
Baker, 1921
2
Aethopyga ignicauda ignicauda
Hodgson, 183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主要價值

火尾太陽鳥小巧玲瓏,羽毛鮮艷美麗,活鳥可供觀賞,羽毛供裝飾,也可作羽毛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