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江春雨

灕江春雨

《灕江春雨》是現代畫家徐悲鴻所創作的一幅畫。

這幅畫中有迷濛的河岸、碼頭、房舍。一隻小船帶起-一絲水紋,劃向江心,給寧靜的水域增添了生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灕江春雨
  • 創作時代:現代(1937年)
  • 作者:徐悲鴻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75厘米,橫104厘米
  • 現收藏地:徐悲鴻紀念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畫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灕江春雨》是徐悲鴻描繪祖國山河作品中的一幅代表作。此圖前景是扁舟漁人,後景遠山屹立。秀麗華潤的灕江山水籠罩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
灕江春雨
署款“灕江春雨,廿六年(1937年)三月,悲鴻”,後又題“靜文賞之”。

創作背景

在創作《灕江春雨》的前後,畫家遭受著“國破家亡”的雙重痛苦。當時畫家的家庭糾紛深化,被迫獨走桂林。不想這一去竟使他迷上了灕江。廖靜文在《徐悲鴻的一生》中回憶說:“美麗的大自然永遠是悲鴻精神上最好的慰藉,它溫柔地撫慰著他那受傷的心。桂林無比秀麗的青山綠水重新喚起了悲鴻心上的歡娛和振奮,他又沉浸在創作的熱情中。”這美麗的灕江山水成為畫家漂泊歲月中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一生從來也沒有如此赤熱奔放地投入自然的懷抱,飽覽它的秀色。他暫時忘記了生活的磨難,放舟江上與漁人為鄰,渴望著做一個“陽朔天民”。然而這一切是那么短暫。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無情地剝奪了畫家的希冀和夙願。畫家不得不奔走他方,輾轉異域,展畫賣畫,募捐抗日。臨行之前他深情地描繪下灕江的美景。

藝術鑑賞

主題

《灕江春雨》是一幅“意深”的作,因它不是一般的寄情山水而是浸透了作者對祖國山河濃縮了的愛,所以它才會有如此動人心弦的美。
當觀賞這件作品時體會到的多半是其濃郁的詩情畫意,心情為之歡娛,不覺神往,恨不能一游灕江的青山綠水。在畫中,雖然沒有縱情的謳歌,正義的吶喊和同情的心酸,但卻是寧靜的吟頌,仿佛兒子對母親的依依惜別。畫家對祖國山河的愛戀仿佛化作滋潤萬物的春雨。山與水的交融,畫家與大自然的溝通無盡地展現在這尺幅之間,它至今激勵著人們熱愛祖國河山之情。

畫法

在《灕江春雨》中,畫家並未採用自己一向擅長的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把傳統水墨畫的潑墨法加以大膽和熟練的運用。山峰和江水都用闊筆和濃淡變化的水墨效果加以描繪。畫家有意擺脫傳統中國畫靠線和皴法來表現水,而是大膽地用倒影村托江水的質感,使人領略到即使在春雨淅瀝的季節江水仍然清沏透明。此外,幾處畫龍點晴般的線條運用,描繪出了灕江岸邊在煙雨中若隱若現的蔥鬱林木。畫家也又吸收了西洋水彩畫表現雨景的朦朧使畫面水痕斑駁,濕處顯得春雨瀝瀝。真是意象深遠清新,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年時刻苦學畫。1914年進復旦大學學畫。1917年留學日本研究美術。1919年留學法國,畢業於巴黎國立美術學校。1927年4 月回國後,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28年兼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1929年9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蘇聯展覽。抗日戰爭開始後,回重慶中央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作《九方泉》《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歷史畫。代表作有油畫《蕭聲》《田橫五百壯士》《奚我後》;中國畫《馬》 《灕江春雨》《泰戈爾像》《晨曲》等。有《素描集》《油畫集》《彩墨畫集》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