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回歸水

灌溉回歸水,指灌溉水由田間、渠道排出或滲入地下並匯集到溝、渠、河道和地下含水層中,成為可再利用的水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溉回歸水
  • 外文名:irrigation return flow
基本介紹,產生原因,改善措施,

基本介紹

灌溉回歸水,指灌溉水通過排水系統及地下滲流,又部分流回河道的水量。
回歸水產生的原因有:①各級渠道的退水和跑水,②田間灌溉時流失的水,③鹽鹼地的沖洗排水,④稻田換水時排出的水以及渠道和田間滲漏等。
灌溉回歸水的水質與水源的水質比較,一般都有些變化,如有機質增加,溶解氧降低或溶有施入農田的化肥和農藥等。乾旱、半乾旱地區有鹽鹼地存在的灌區,回歸水的礦化度和pH值可能升高;濕潤地區的冷浸田產生的回歸水,還原性物質可能增多,pH值會降低。
灌溉回歸水與渠首引水量的比值,常作為衡量灌區工程完善程度和灌區管理水平的一項指標。完善工程設施、健全管理制度,可減少回歸水。但是,對大部分地區,產生適當數量的回歸水是維持灌區正常生態平衡所必需的。例如,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引水灌溉,由於土壤、地下水及河水中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可溶鹽,為使灌區內鹽分平衡或脫鹽,就必須通過排水排出一定數量的鹽分;冷浸田灌溉也需有一部分回歸水,以排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質。
回歸水可否再用於灌溉或其他方面,依回歸水所含有害物質的成分和濃度而定。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許多灌區的回歸水到下游又被利用了。灌溉水的重複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但須注意水質監測,防止產生不良影響。

產生原因

產生灌溉回歸水的主要原因:
① 渠系滲漏和渠系在正常和非正常停灌時的退水。
② 水稻或其他喜水性作物在生育期內要求田面保持一定水層,致使土壤長期處於飽和狀況而產生滲漏。此外,稻田換水也會產生回歸水。
③ 灌溉制度不盡合理,灌溉定額過大,灌水技術落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使多餘水量經地面或地下變成回歸水。
④ 渠系工程不健全,管理不善,引水過量,使田間不需要的水量重返河流。
在這些原因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如渠系滲漏、渠道退水、稻田退水等;有些則是由於工程配套不全、管理不善或灌水技術落後等所造成的,這將會隨著工程的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

改善措施

中國南方灌區的回歸水量一般很大,可達總引水量的30%左右。此外,為了有效地減少回歸水量,可採取以下措施:①健全渠系工程,完善渠系的控制、調節措施。②嚴格用水管理,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③推廣節水的灌水技術,如噴灌、滴灌、稻田“淺水、濕潤、曬田”的灌溉方法和小畦灌水等。對回歸水還可以加以利用,如從排水溝中提水,在灌區下游修築水庫或池塘以攔蓄回歸水等。
由於回歸水在流返河道的過程中淋溶一定數量的可溶性鹽類、化肥和農藥等,使水的礦化度提高,水質受到污染,從而導致江河湖塘等容泄區的水質惡化,使環境條件變壞,影響水資源的再次利用。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蒸發強度大,其土壤表層鹽分較多,因而回歸水淋溶的鹽分也較多,上述問題就更為突出。為此,要嚴格控制回歸水的水質,如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調整灌溉制度,採取必要的淨化處理措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