灋問

灋問

《灋問》是2010年7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永和。本書主要收集了清末以來對灋義研究的著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灋問
  • 平裝: 355頁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 開本: 16
  • 重量: 481 g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ISBN: 9787302227311, 7302227314
條形碼: 9787302227311
尺寸: 22.8 x 15.2 x 1.8 cm

作者簡介

張永和,男,四川雅安人,棕廈和法學博士。先後畢業於重慶教育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和雲南大學,曾為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訪問學者。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土研究生導師、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理事。
主要從事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研少和體究,偶有興趣訓詁和研習文字史。
主要著述,專著:《權利的由來》,《信仰與權威》,《臨潼信訪犁茅》(合著)等;論文:《淒義探源》,《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血緣身份與契約身份》,《法人類學作為獨立學科及其他》,《作為超驗性經驗的詛咒(賭咒)與發誓》,《權利的心理學分析》,《中國基層信訪問題研究報告》(合著),《中國陪審制度研究》(合著)等。

內容簡介

《"灋"問(法意)》內容簡介:從東漢許慎至清末,國人對“灋”的理解都建立在許慎的《說文解字》基礎上。但是,從蔡樞衡始,人們開始了對灋義的責問並附和者眾。於是,“灋”之本相是什麼,特別是“氵”是否指涉公平,成了法學界一個凝重的話題。而恥巴遙戲圍繞這樣一個話題,相繼有了一些專門研究和理解“濾”的文章,有些通過訓詁、有些通過文化學的理解、有些通過知識社會學的梳理,有些則通過發散性的思考,對灋義進行了各個維度、不同層階的解讀,產生了對灋義完全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術現象。
《“灋”問(法意)》儘可能地收集了清末以來對灋義研究的著述,書後還附錄了甲、金、篆、隸的“灋”的不同書寫形式,由此也使《“灋”問(法意)》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通過《“灋”問(法意)》的閱讀,讀者或許會有自己對灋義的判斷,或許還會由此產生對灋義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目錄

導論
法字之語源
法律之語源
“法”之上古義
訓“灋”
通論
“灋”意考辨——兼論“判決”是法的一種起源形式
“法”義追尋
專論
尋找最初的“”——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
“灋”義
“灋”義十三問
“法”:一個字的文化解讀
“律”字新釋
禮、法關係論
“刑”、“法”、“律”的另類視角——國學在法學中的運用
法是規則,禮是規範,律是標準
“法”、“刑”、“律”之關係
廌:一個古老圖騰的足跡
也說“灋”的故事——早期中國司法的興起與理念
互滲律之下的鬥神信仰與蚩尤“方相”——兼談
“灋”字的頌旋婚形構
“水”與“法”之淵源
中國刑法起源的探索——王寶來教授法起源觀述論
略論周代的“法”觀念與習俗
《左傳》中的“刑”與“法”
《道德經》中的“法”
評論
從灋字說開去
“法多樂故”的故事
理論法學的“哥德巴赫猜想”——《“灋”義》及部糊嬸嚷龍分
論著述評
附錄
甲骨文、金石文中部分“灋”的書寫
“灋”字的形構
“水”與“法”之淵源
中國刑法起源的探索——王寶來教授法起源觀述論
略論周代的“法”觀念與習俗
《左傳》中的“刑”與“法”
《道德經》中的“法”
評論
從灋字說開去
“法”的故事
理論法學的“哥德巴赫猜想”——《“灋”義》及部分
論著述評
附錄
甲骨文、金石文中部分“灋”的書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