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雨·送西溟歸慈谿

《瀟湘雨·送西溟歸慈谿》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上片由景起筆,描寫秋雨後的蕭瑟場景,表現依依惜別之情。下片描寫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並加以慰藉。全詞情真意切,勸慰與牢騷縱橫交織,從怨別與不平中可見作者對西溟的誠摯的情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瀟湘雨·送西溟歸慈谿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瀟湘雨·送西溟歸慈谿
長安一夜雨,便添了、幾分秋色。奈此際蕭條,無端又聽,渭城風笛。咫尺層城留不住,久相忘、到此偏相憶。依依白露丹楓,漸行漸遠,天涯南北。
淒寂。黔婁當日事,總名士、如何消得。只皂帽蹇驢,西風殘照,倦遊蹤跡。廿載江南猶落拓,嘆一人、知己終難覓。君須愛酒能詩,鑑湖無恙,一蓑一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瀟湘雨:按此調《譜》、《律》不載,疑為納蘭容若自度曲。
②西溟(míng):即姜宸英,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谿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編修,年已七十。初以布衣薦修明史,與朱彝尊、嚴繩孫稱“三布衣”。慈谿:隸屬浙江,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
③蕭條:寂寥冷落,草木凋零。
④無端:沒來由,沒道理。渭城:地名,本秦都成陽,漢高租元年改名新城,後廢。武帝元鼎三年復置,改名渭城,治所在今陝西成陽東北二十里,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又稱《渭城曲》。後人以之代作送客、離別。風笛:管樂器,笛子的一種。
⑤咫(zhǐ)尺:比喻相距很近。層城:古代神話中崑崙山上的高城,後指重城、高城。
⑥相忘:即相忘鱗,《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後以“相忘鱗”喻優遊自得者。
⑦黔婁(qián lu):人名。隱士,不肯出仕,家貧,死時衾不蔽體。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載黔婁為春秋時魯人。《漢書·藝文志》、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先生》則說是齊人。
⑧皂帽:黑色帽子。蹇(jiǎn)驢:跛腳駑弱的驢子。
⑨落拓(tuò):貧困失意。
⑩鑑湖:湖名,即鏡湖,又稱長湖、慶湖。在浙江紹興城西南二公里,為紹興名勝之一。西溟之故里慈谿在紹興東北,故云。

白話譯文

京城下了一夜涼雨,便添了幾分秋色。面對著簫條的秋色,正感無奈之際,又聽到笛子吹出的別離之曲。近在咫尺的高城不能將你留住,你我共處的時光,從此後便成了令人思念的往事。在一片白露丹楓里,你漸行漸遠,從此你我天各一方,相去萬里。
心中有無限淒涼弧寂,忽然想起當年黔婁的故事,即使是名士風流,也難以適應塵世的勢利。你戴著一頂黑帽,騎著一頭跛腳的驢子,在西風殘照里遠去,從此浪跡天涯 你在江南已經負有盛名二十年,卻仍以疏狂而落落寡歡,可嘆知己難以尋覓.分別後想必你會更加喜好飲酒作詩,灑脫不羈,獨釣於鑑湖之上。

創作背景

這首《瀟湘雨》是納蘭容若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寫給好友姜宸英的作品。姜宸英熱衷功名但際遇坎坷,常年滯留隸城。康熙十八年(1679年),姜宸英為奔母喪再度南歸,這首詞即寫於姜宸英此次南歸之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由景起筆,描寫秋雨後的蕭瑟場景,表現依依惜別之情,為上闋奠定了悲涼的基調。秋雨過後,又平添了幾分秋色。眼望如此的蕭條景象,心生落寞,而此時又傳來了聲聲別離之曲,更增添了離愁別恨。當此愁苦之際,又聽到遠處傳來送別的笛曲,更添憂愁。然後,詞人又說眼前的高牆擋不住好友離京的腳步,昔日二人相處時的悠然自得之樂,自此成了使人追念的舊事。白露丹楓也好似對好友依依不捨,好友漸行漸遠,從此與自己南北相隔天涯之遠,昔日共處時的歡樂情景只能成為彼此的美好回憶。
下片描寫了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筆鋒一轉,抖擻精神,並加以慰藉。詞中說到,忽然想起當年黔婁的故事,即使是名士風流,又如何承受得了。只希望從此兩袖清風,在西風伴隨之下,浪跡天涯。雖然友人二十年來在江南負有盛名,但至今仍以疏狂而落落寡歡,難逢知己。別後想必會更加且醉且歌,灑脫不羈,獨釣於江湖之上。那樣的人生,雖然沒有耀眼的夢想,卻有著生命靜靜消隱的餘韻。縱使不平、抑鬱,依然綿長抒婉,也是一場優美傷淒的人生之旅。在一蓑一笠中,一定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地。
整首詞寫得情真意切,才調縱橫。其怨別與不平,勸慰與牢騷縱橫交織,從中可見納蘭的真性情和對西溟的誠摯之意。真情四射,勸慰與牢騷縱橫交織,真力彌滿,才調縱橫。其怨別與不平,從中可見作者對西溟的誠摯的情意。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詞上半寫依依惜別的心情,換頭後則感嘆西溟的落魄不遇,並加慰勉。全詞拳拳之意,溢於言表,從中可見容若之重於交誼。”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