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

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在依靠建設單位浙江大學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該實驗室於2001年4月完成了實驗用房和相關儀器設備等硬體設施建設,並正式對國內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
  • 外文名:Endangered wildlife conservation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 依託:浙江大學
  • 建立:2000年8月
  • 實驗用房:2001年4月完
  • 基於:“ 十五 ” 建設期間
實驗室-依託,實驗室-領域,實驗室-成果,實驗室-團隊,

實驗室-依託

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浙江大學

實驗室-領域

實驗室主要從事瀕危野生動物分子生態學與保護遺傳學和繁殖生物學方向的研究。基於 “ 十五 ” 建設期間凸顯出的研究優勢和引進人才所具有的工作基礎,實驗室在新 一輪 (“ 十一五 ”) 的建設中,計畫設立四個研究方向,包括: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保護、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學與分子生態學、瀕危野生動物基因組學和瀕危野生動物病原生態學。
(1) 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保護:在基因組 DNA 文庫、 cDNA 文庫、細胞系和組織樣品庫四個層面上,構建我國一、二類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的材料共享平台,並基於此基礎,建立 “ 教育部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庫信息共享平台 ”,面向社會服務。
(2) 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遺傳學與分子生態學:重點以大熊貓、揚子鱷、麋鹿和朱䴉四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物種的基因組多樣性、功能基因多態性和群體行為學的研究,揭示不同物種在親緣識別、資源共享、高繁殖效率和強抗病能力等方面所特有的分子行為驅動機制,並據此提出瀕危野生動物圈養種群維持可持續發展的繁育策略。同時,選擇 1-2 種雉類開展分子遺傳育種研究,使之通過優良種源的成功培育,為我國瀕危動物重要物種的資源復壯和可持續利用做出示範。
(3) 瀕危野生動物基因組學:通過對 2 - 3 種陸生和海洋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組學研究,挖掘與環境適應、生殖行為、機體免疫和神經內分泌調控等功能相關的新基因資源,並闡明其與種群衰退相關的分子機制,為建立瀕危野生動物的種群復壯理論奠定基礎。
(4) 瀕危野生動物病原生態學:通過禽流感病毒在瀕危野生動物中的朔源調查,以及在宿主和環境中的生態分布、流行病學和遺傳變異規律等方面的研究,闡明不同亞型或基因型病原與傳播途徑和傳播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使之在瀕危野生動物禽流感病毒的生態分布與流行病學規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通過疫源疫病病原檢測相關技術的研究,搭建 2 - 3 種流行性傳染病的檢測技術平台。

實驗室-成果

實驗室自批准建設以來,已在分子生態學和保護遺傳學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解決了脊椎動物基因材料的長期保存問題和定量檢測與評價大熊貓等瀕危野生獸類因棲息地片斷化導致島嶼斑塊種群形成後出現遺傳分化的基因探針問題等,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此外,該實驗室近年來已構建完成了包括大熊貓、朱䴉、華南虎和藏羚羊等在內的近50種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資源庫,初步建立了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平台。鑒於該實驗室現有的基礎,國家林業局和教育部於2001年10月聯合批准在浙江大學共建"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
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遺傳學領域,做了大量的基礎和套用性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下列成果:1994年完成的《大熊貓親子鑑定-DNA指紋技術的套用》成果,首次發現了人工圈養大熊貓存在著異卵雙生和異卵異父雙生的繁殖方式,以及雌性大熊貓在一個發情期,可一次或多次排出多個卵子,並在一個發情期內給雌獸進行多次人工輸精,可大大地提高受配雌獸受孕產仔率的繁殖生物學特性。該成果在大熊貓移地保護與繁殖工作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1995年完成的《魚類LZF-I DNA指紋探針研製》成果,首次人工製備出適合於魚類個體識別、親系鑑定、遺傳多樣性檢測的魚類專一性基因探針。 2002年完成的《大熊貓DNA指紋探針研製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成果,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了適用於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瀕危野生動物個體鑑別、家系親子血緣關係鑑定、物種遺傳多樣性相關參數測定,以及種內各居群遺傳分化檢測的基因探針。與此同時,所建立的從動物糞便和福馬林固定器官組織、剝製標本皮膚中,提取動物全基因組DNA的方法,解決了瀕危野生動物基因材料的來源問題。2002年完成的《大熊貓遺傳多樣性研究》,則首次從基因水平上,定量地闡明了棲息地的喪失,是造成大熊貓遺傳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物種保護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實驗室-團隊

為了加強該實驗室的學術隊伍建設,近年來已分別從美國、日本和國內引進了博士後人員作為固定在編教師。與此同時,浙江大學聘請了陳宜瑜、朱作言、翟中和、馬建章、洪德元、向仲懷和旭日乾院士,以及日本九州大學Noborus Fujihara 教授和國家林業局張建龍教授作為該實驗室的兼職教授,負責指導該實驗室年輕教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提高實驗室研究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實驗室已建立了完善的運行管理和對外開放機制。先後接收了日本九州大學、瑞典Umeå University、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西寧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單位的教師和博士與碩士研究生來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或完成學位論文,在國內外同行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實驗室主任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方盛國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