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登龍寺

瀏陽登龍寺

瀏陽登龍寺始建於西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原名普濟禪寺,已有1700多年歷史。坐落於瀏陽市社港集鎮西1公里的登龍山。“登龍”,取義緣此龍脈將登臨磅礴於長沙、平江、瀏陽3縣交界處的龍頭尖(龍華山)。寺以山名。

清嘉慶《瀏陽縣誌》載:“普濟寺,在縣北登龍山,創自晉惠帝永寧間,明吉藩增建轉輪法殿,精藍之最古者。”

湖湘文庫》之《湖南宗教志》云:“兩晉(265-420)是湖南佛教萌芽初步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除長沙郡(今長沙市)早已建有麓山寺外,同屬長沙郡的巴陵縣(今岳陽市)建立楚興寺(一名君山寺,又名崇勝寺)、劉陽縣(今瀏陽縣)建普濟寺,武陵郡龍陽縣(今漢壽縣)建香積寺(後來改名淨照寺),均屬荊州;湘州衡陽郡重安縣(今衡陽縣)建雲龍寺(一名靈龍寺,隋改名法輪寺,唐末又號金輪寺)。上述5個寺院,都是晉代興建的。”

由上可知,晉代湖湘的佛教寺廟,只有長沙麓山寺和劉陽普濟寺有確切的西晉始建年份,為湖南最早的兩個古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瀏陽登龍寺
  •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社港鎮社港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未知
  • 景點級別:無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千年古牆
據2004年版《湖南省瀏陽市社港鎮志》、2006年版《長沙老建築》、2011年版《社港風采》等文獻記載,登龍寺原規模宏大,占地近20000平方米,古木參天,寺宇7棟,房舍40餘間,佛像近百尊,香火旺盛。院內還先後辦過經館、蒙館、學堂等,培養出不少有用之才。上世紀50年代佛像遭毀。1976年社港公社建甲山坪中學,拆寺宇6棟作建材,僅留後棟——觀音閣。
令人欣慰的是,除觀音閣外,登龍寺現在還有不少歷史遺存。如民國二十八年的“承建觀音閣碑記”,明清時期的碑刻、仙缸,宋代鐵鐘,還可能找到明代、宋代或更早的石雕、石柱等。
登龍寺自晉以來,代有高僧,現存清康熙五十九年所立的登龍山普濟禪寺碑記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全文如下:
登龍山普濟禪寺碑
從來名山勝剎,得其人而香火綿綿,失其人而雲迷草裹,後轉而興起者,蓋有碑碣可考也。登龍山普濟寺在清瀏北向,與平江連界,其地平衍廣闊,創自晉代惠帝時,開基住持無量,唐代住持惠圓,宋代紹榮,元代海雲,明代法住、弘智、弘政、慈愷、慈誠、光靈、普伸、照涌、道侖、太禮、法忠、弘鏡、真寶。逮明季嘉靖己亥,有檀信尋孟軻重建大殿,長沙吉藩立轉輪藏殿於隅西。及至 清朝,吳逆猖亂,殿至頹朽。今僧正德修師者,於康熙庚午年捐資更轉輪藏殿為藏經閣居之。縣主蔣俁題匾額“法藏莊嚴”贈之,常思世間之法有成有朽,索予為記,俟候之繩繼者以知前志也。
予聞《傳燈》載:潭州普濟,其名龍侗,自晉及今幾千餘載,豈無弘法若干,隆替幾代,心甚疑之,奈失碑誌可考。今所記,但為德修師清行守、志祖風,而略記其甘苦也。若備詳本末,俟在後賢博綜者再參詳可也。
當代住持、湖廣長沙府瀏陽縣僧會司尹顯通,諱如禧,字德修,號龍禧,薰沐書立。
原任戶部郎中加三級申奇猷、原任文林郎知瀏陽事蔣諱擢、迪功郎瀏陽縣副堂繆諱鐓、巡撫偏沅部院標左營中軍守備加三級楊鵬,皇清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仲秋月中浣之吉立 尊 川朱岱宗題。
1998年10月,筆者與當時的長沙市博物館館長黃綱正先生等13人參加長沙市科協組織的石柱峰地區科學考察。當考察社港集鎮撈刀河東側的丹霞地貌時,發現一崖洞小廟的神案上方掛有古鐘。黃館長很興奮,爬上神案,藉手電仔細觀察古鐘的背光部,發現有“登龍山”、“景定五年”等字樣。1999年1月《石柱峰地區科學考察活動專輯》載:“社港鎮北源的石潭祠為一當代建的小寺廟,但其中有一從登龍寺移來的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鐵鐘,有較大的文物價值。據目前所知,其為我省第二件時代較早的大鐵鐘,僅次於省博物館收藏的五代鐵鐘。”
村民反映,上世紀60-70年代附近修水壩,將登龍寺的石雕、石柱等統統砌入壩內,也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一批珍貴文物,期待有朝一日能見到宋代或更早時期的登龍寺歷史風貌。
四、登龍寺現狀
1997年,當地以徐綿昌先生為首的村民自發捐資,歷時10餘年,使古寺的山門(圖3)、戲台、關聖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得以逐步修復、重建,功德感人。由於瓷磚等建材的使用,若從“修舊如舊”、保持“古色古香”的高度看,略顯美中不足。
幾年前,受徐綿昌先生的邀請,有廣明師傅到此弘揚佛法。廣明師傅不僅通佛經,且擅長按摩、推拿、針灸,早晨5點起床做早課,然後給陸陸續續的香客、村民看病、治病。做晚課後,師傅將打坐修行到深夜。登龍寺東距平(江)—汝(城)高速100餘米,交通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