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濯纓

濯足濯纓

濯足濯纓: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後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濯足濯纓
  • 拼音:zhuó zú zhuó yīng
  • 釋義:後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 出處:《孟子·離婁上》
典源故事,同源典故,運用示例,

典源故事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80~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么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孟子註疏》卷七上〈離婁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說:“不仁者還可以勸說他們嗎?他們身處危機之中卻感到心安,把帶給他們災禍的事物看做是有利的,把毀滅他們的事物看做是種享樂。不仁之人要是能接受勸告,怎么還會有亡國敗家的事情發生?有小孩子唱道:‘滄浪之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纓,滄浪之水渾濁啊,可以洗我的雙足。’孔子說:‘弟子們聽好了!清水洗纓,濁水洗腳,這都是取決於水的自身。人一定是侮辱了他自己,然後才有別人來侮辱他;家一定是自我摧毀,然後才有別人摧毀它;國家一定是內部相互征伐,然後才有別人來討伐它。太甲書上說:‘天降災禍,還有可能躲避;自己作孽,必死無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同源典故

值漁父 塵纓欲濯 孺子歌 思濯纓 淨濯蘭纓 漁父笑 滄浪 滄浪未濯 漁父 漁父足 濯冠巾 濯塵纓 濯我纓 濯楚臣纓 濯滄浪 濯滄浪纓 濯纓 濯足 濯發滄浪 纓濯 滄浪濯纓 解塵纓 論濁清 逢漁父 鼓枻歌 鼓枻翁

運用示例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絕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