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時中學

濟時中學

濟時中學位於浙江省永嘉縣沙頭鎮渠口社區

謝靈運《游名山志》說:“芙蓉山,去瞿口五十里。”瞿口,今作渠口,上周,謝靈運採風團一行登如鳳伏棲的鳳凰山,攬勝景,訪古蹟。在鳳凰山的山腳,有著一份古老鄉土文化與時代局勢相結合的濟中精神和濟中文化。

以“整、齊、勤、部”為校訓的濟時中學,為建設社會主義培養出數千學生。如今,從濟中走出來的許多人,在各條戰線上作出卓越貢獻,如陳光中葉際秀葉成壩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時中學
  • 校訓:整、齊、勤、朴
  • 創辦時間:1938年7月
  • 所屬地區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
  • 類別:公辦高中
  • 學校類型:義務教育國中
  • 現任校長:謝雲海
  • 知名校友:陳光中、葉際秀、葉成壩
學校地址,歷任校長,辦學歷史,校園環境,

學校地址

謝靈運《游名山志》說:“芙蓉山,去瞿口五十里。”瞿口,今作渠口,上周,謝靈運採風團一行登如鳳伏棲的鳳凰山,攬勝景,訪古蹟。在鳳凰山的山腳,有著一份古老鄉土文化與時代局勢相結合的濟中精神和濟中文化。
1938年7月,即抗戰開始後第二年,由永嘉名士徐石麟先生、陳修仁先生協同楠溪賢達,為培養人才,救亡圖存,共濟時艱,于楓林創立了私立濟時初時中學。1940年,為方便學生入學,校址遷往西楠溪中心地點渠口(渠口上方村),著手建校舍三座,並完善學校制度。
1945年9月,抗戰勝利,溫屬各縣中學先後開學複課,在濟中就讀的一些外縣學生回原校上課,部分教師亦赴城區任教。
1947年上學期,原設楓林的永嘉簡師分部二、三年級併入濟中上課。
1949年5月2日,雙溪縣人民政府在岩頭成立後,即籌備對濟時中學的接收工作。
1950年2月,在岩頭新遷校址開學,1956年8月,縣文教局報請省教育廳批准,將私立濟時中學改為公立的永嘉第二中學。隨後,再次遷入渠口!
1959年9月,原碧蓮昆陽民辦中學併入本校,總計五個班級,開始轉為公辦初級中學,校名為“渠口中學”,直至1969年。1970年,渠口中學高中開始招生。至1979年校網調整,高中停止招生。
到1986年,渠口中學都隸屬沙頭區,為區級中學。1986年,政府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渠口中學隸屬渠口鄉,為鄉級中學。
1989年6月,為了繼承傳統,紀念濟時中學對歷史的貢獻,在濟時中學復校委員會的努力下,渠口中學經永嘉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濟時中學校名。首屆畢業生,聯合國規劃發展計畫司司長葉成壩為濟時中學題了名,
濟時中學截止1949年止,畢業生一千多人,這批學生不論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從事社會實踐,都表現為對時代的適應性。這就充分說明濟時中學教育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許多這裡畢業的學生都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
葉成壩:聯合國技術合作促進發展部政策規劃和發展計畫司司長
葉際秀:中國對外貿易雜誌社社長兼總編
潘錦夫:醫學博士,台灣書法協會負責人、世界華人書法家
鄭楚才:美籍華人,醫學博士
騰顯間:北師大經濟系黨委書記,研究室主任,教授
潘瑞吉:南京軍區政委
谷亨傑:溫州師範學院院長
在國內外獲博士、教授稱號的近百人,為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解放後,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共培養了高中畢業生九屆計966人,向上級(高中、中專)學校輸送合格畢業生近萬人,尤其是1981年,在盧鳳連的領導下,考入永嘉重點高中16人,120名畢業生有87人升入高中。

歷任校長

1938年7月——1984年8月分別 有(徐賢麟、金嶸軒、陳修仁陳應如、陳虹東、潘文達、袁榮志、邵敬鑄、周賢蘭、盧鳳連、陳春南)擔任校長、書記。
葉升崇 1984年9月——1988年8月 校長、書記
陳修豪 1987年9月——1988年8月 副校長
潘慶左 1986年9月——1987年8月 書記
陳修有 1988年9月——1989年8月 校長
麻玉發 1989年9月——1991年8月 校長
胡岳灶 1991年9月——1993年8月 校長
陳心安 1993年9月——1997年8月 校長
滕益清 1997年9月——2004年8月 校長
葉際歐 1997年9月——2011年8月 書記(其中2004年9月——2005年8月書記、主持工作)
潘巧亮 1998年9月——2001年8月 副校長
葉旭涌 1998年9月——2007年8月 副校長
汪海淳 2005年9月——2012年9月 校長
麻建龍2012年10月—— 2016年8月校長、書記
謝雲海2016年9月——校長、書記

辦學歷史

濟時中學的全部教育實施,都是體現金榮軒校長一貫的教育主張。金榮軒先生留學日本十多年,對當時世界的先進教育思想理解透徹,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他為尋求得力助手,親自跋涉,到樂清南岸訪求王亦文先生。因此,濟時中學的所有教育教學措施,都體現金榮軒、王亦文、陳修仁三位日本留學同仁的辦學理念。
濟時中學以“適應時代,實施鄉村中學教育,培養能改造中國社會,促進民族文化之健全青年”為宗旨,以“推行地方自治,促進鄉村文化,提倡生產教育,發揮勞作精神”為目標,規定校訓為“整—一起振作精神,齊—全體團結一致,勤—大家為公努力,朴—隨處實事求是”。
在以上總目標的導引下,濟時中學從整頓行政組織到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以及貫徹執行各種規章制度,都表現為對中國傳統舊教育的大膽改革與創新。具體突出以下幾種精神:
1.教育為救國。為改造中國的國民德性,也就是通過教育途徑,對中華民族進行自身的改造,以適應世界發展的趨勢。把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群、職五育兼備的健全青年,為發展五育。學校制定了《各科教學研究會規則》《學生成績改查規則》《生產教育實施計畫大綱》《學生勞動服務計畫》《英語選修規則》《體育成績改查規則》等。研究與制定的以上多種制度,其目的是研究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達到有機的統一。
2.教育為生產。學校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生產智慧型的健全青年,對中國傳統舊觀念作了大膽的否定,制訂了生產教育規劃,開闢實習農場,聘請農業教師,設定農業課程,並在學校長遠規劃中規定設定農業職業高中班。這就充分肯定了這一農村學校的性質,並把生產與教育之間的關係緊密地結合起來。
3.依法治校,激發學生的內心覺悟。培養學生成為能適應時代的規範青年。學校制訂了《學生禮貌訓練計畫》《新生特殊訓練大綱》《學生緊急集合訓練辦法》《促進各級級會風紀,學生自治會風紀部工作辦法》《風紀衛服務細則》《學生懲獎規則》《教室規則》《自修室規則》《療養室規則》《寢室規則》《飯廳規則》《學生請假規則》《圖書室規則》《通學生須知》等一系列規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品德行為作出嚴格、明確、詳盡的規定。並要老師以身作則,自己嚴格遵章辦事。一些佳話至今還廣為留傳:金榮軒校長偶然看見一學生在教室外走廊上隨地吐痰,他不聲不響地從褲兜里掏出手帕把痰揩了。這一無聲的行動,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

校園環境

學校風景優美,如詩如畫。
從甌北碼頭到學校需40分鐘車程。
濟時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