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民間遊戲

濟南民間遊戲

濟南的民間遊戲,內容豐富、流傳廣泛。遊戲的玩法多是自由性的和競賽性的,有團體的、個人的。孩子們隨便揀塊石頭、和塊泥巴、拿根小繩、撕張舊紙,都能盡興地玩上半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民間遊戲
  • 性質:遊戲
  • 方式:多種多樣
  • 代表作:貓捉老鼠
“貓逮老鼠”,槓老槓,踢毽子,跳繩,打尜,跳房,砸“毛驢兒”,投“皇上”,“騎馬”打仗,磕拐,十一、拾子兒,十二、推鐵環,

“貓逮老鼠”

又稱“老鼠老鼠一月一”。五六十年代,一到天黑,多個兒童手拉手向內圍成一圈,一個兒童站在圈外扮“貓”,一個兒童在圈內扮“鼠”。遊戲開始,大家齊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來!老鼠老鼠二月二,早來!……”一直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時,“鼠”自圈內竄出,“貓”趁勢追捉。若“鼠”連鑽數“洞”未被捉住,則輪換。若被捉住,則罰“鼠”鑽褲襠。

槓老槓

也叫“劈老根”,是秋冬季節流行的兒童遊戲。玩時,選用較粗且韌性強的楊樹葉柄,兩人各用自己的葉柄勾搭折拉對方的葉柄,斷者為輸。兒童一般把自己常勝不斷的葉柄稱“老槓”和“老根”。

踢毽子

多為女孩玩耍。毽子的踢法多種多樣,簡單的以連續踢的次數多少定勝負,複雜的則有正、左、拐、跳、打等。遊戲時,邊踢邊唱(或數數),一般逢五遇十即將毽子停於腳面一次(稱“嗯”)。清代流傳三四人入局對踢。

跳繩

又名“跳百索”。花樣繁多,分單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單人跳時,雙手擺繩,可前擺跳、後擺跳、雙手交叉擺繩跳,也可帶人跳、蹲跳、跑步快跳等。多人跳時,一般由兩人擺繩,也可將繩一端系樹上由一人擺繩,其他人跳,跳法多種多樣,邊跳邊唱。

打尜

多為男孩玩耍。流行於濟南的兒童遊戲。“尜”一般為10~15厘米長的木棍,兩端削尖。玩時人數不限,一般分兩組,就地畫一方框為“城”。各組選一人站“城”內,輕捏尜一端,用一尺余長木板將尜用力打出,尜落點遠者那組先正式開打,另一組為接方。遊戲時,把尜放至“城”口,然後一組人相繼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擊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揮動木板將尜用力擊出。一人打空再換一人接著打,最後一人打空時,另一組人則急忙揀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則一邊快速向回跑,一邊可伺機用木板阻擊拋擲在空中的木尜。跑回“城”邊,揮動手中木板,不讓對方將尜扔進“城”內,若扔進“城”內,則兩組交換。若扔不進“城”內,打方可繼續向前打第二輪。直到接方再也無法將尜扔進“城”內,接方就認輸。

跳房

玩法多樣。一般先在地上劃一“田”字形的“房”,在“田”字一端或幾端劃一半圓形(俗稱“饃饃頭”)。遊戲時,把“瓦兒”(磚塊、瓦塊、石塊等均可)擲於“饃饃頭”內,玩者單腳跳入,並將“瓦兒”踢入下一格,依次轉下一圈即可將“瓦兒”擲於第二格內,如此類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間。跳至自己的房內可雙腳落地,別人則須跨過該“房”。玩時,不能另一腳落地、不能“壓槓”(“瓦兒”壓在劃線上)、也不能“踩槓”(腳踩在劃線上),否則都算犯規,犯規者出局等待下一輪。最後,誰占的“房”多誰為勝者。

砸“毛驢兒”

是舊時較流行的兒童遊戲。玩時,一般三人以上,可分兩組。每組中選出一體質較弱者當“牆”,其餘則以頭抵襠充任“毛驢兒”。另一組人則後退幾米助跑,騎上“毛驢”。“砸”法多樣,有扶手的、不扶手的等。如騎不上去,或騎上再掉下來,則輪換。如“毛驢”支撐不住趴下,則另一組重新再“砸”一回。若全部騎上,則選一人與對方的“牆”以剪子包袱錘一決勝負。負者充當“毛驢”。

投“皇上”

玩時,揀一塊較大的磚塊豎於地上作“皇上”,周圍豎一些小一點的磚塊作“鼻子”、“耳朵”、“小辮兒”、“頂門槓”等,距“皇上”數米外劃一線為界。玩者站線上外以磚塊擊投。擊倒“皇上”、“鼻子”、“耳朵”、“小辮兒”、“頂門槓”者,即用自己的磚塊壓在上面,別人可再投。最後那位擊投不倒者便是輸者。由擊中“皇上”者發號施令,那些擊倒“鼻子、耳朵、小辮兒”的小夥伴們分彆扭住輸者的鼻子、耳朵和腦後頭髮,擊倒“頂門槓”者用單腿膝蓋不斷地撞擊輸者的屁股,從“皇上”所在地向界線方向走去。走至途中,“皇上”一咳嗽,眾人便往回跑。輸者便追,追上哪位便以相應的懲罰如扭耳朵、捏鼻子走回原處,或讓被追上的那位將輸者背回原處。

“騎馬”打仗

玩時,一般由兩人一組,一人作“馬”,背著另一人,與其他組對陣。雙方可通過拉、拽等方式,設法將對方拉下“馬”為勝。

磕拐

流行於男孩之間的一種對抗性遊戲。一般是兩人對抗,也有多人一起玩的。遊戲時,雙方單腳落地蹦行,另一隻腿折攀起來,用膝蓋向對方進攻。進攻方法多種多樣,可磕、壓、頂、砸等。遊戲規則為誰被對方磕倒或雙腳著地即輸。

十一、拾子兒

多為女孩玩的一種遊戲。玩時,幾個人就地選若干塊石子,先由一人將石子撒散開,遂將一子拋起,同時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馬上接住拋起的石子。有時拾單、有時拾雙,拾多者為勝。拾子時,手不準觸及不該拾的子兒,否則,被稱為“瞎啢”(意為違背遊戲規則,失效、失敗了。系濟南人在各類遊戲中的常用語),改換別人拾子兒,依次輪換。也有的用布縫製的小沙袋代替石子。也有的用麻將牌或塗上顏色的木塊代替,濟南俗稱“拾方塊”,其玩法大致與拾子兒無異,不過又多了立、豎等玩法。

十二、推鐵環

舊時濟南較流行的兒童遊戲。用較粗的鐵絲彎一大圓環,再用鐵絲彎一鐵鉤,鐵鉤的下端彎成U狀,上端握手中,下端U狀鉤扣依鐵環推其前進。也有的在鐵環上套一個或若干個小銅環兒以便鐵環滾動時“鈴鈴”作響。玩時,邊走邊推鐵環,也有邊跑邊推者。比賽時,一般比誰推得遠、推得快,鐵環倒地為輸。其他玩法,有原地轉圈、拐彎、推上坡等。
十三、走四棋兒
除少兒玩外,成年人也常常擺局“廝殺”。玩時,在地上畫一棋盤:縱橫線各四條,每人執四個棋子(多用石塊、磚塊、木塊等代替)對陣擺布。走子時,縱橫進退,但每次只許走一步。若一方兩子相鄰,與對方一子在同一條直線上,且線上再無別子時,則“吃”掉對方一子。一方只剩下一子無法對陣時為輸。
十四、摔哇嗚
流行於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後兒童常玩的遊戲。玩時,人數多少無限制,各自備泥一團,並用泥團捏成各式各樣的“泥碗兒”。捏好後,高唱“東鄉的、西鄉的,都來聽俺放槍的”,也有高唱“東北風、西北風,摔個響兒給你聽”,然後用力將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內空氣衝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參賽者各喊“吃蛋兒”或“吃片兒”。誰喊出早就按誰說的算。然後,其他參賽者拿出備用泥團捏成片或蛋堵於泥洞上面。最後以各自的泥團多少決定勝負(多者勝於少者)。
十五、抽“懶老婆”
即抽陀螺,濟南俗稱抽“懶老婆”、抽“老牛”。“老牛”一般為木製,取一矮小的圓木柱,一頭削尖,為了便於旋轉和耐磨損,通常在其著地的尖部再砸上一個鋼珠。遊戲時,先用鞭繩將“老牛”纏住,將它置於光滑地面處,然後用力拉繩將“老牛”發起來旋轉(也有用兩手將“老牛”發起者),然後用鞭繩不斷抽打,使其不停地轉。誰的“老牛”轉得時間長,誰為勝。
十六、扇皮將
扇皮將,又叫“扇板兒”。皮將多為用紙疊成,其形有三角、方形,有單面、雙面之分。玩時,一般是一方先將皮將安放地上,另一方尋找皮將與地面的縫隙,又叫“竅兒”,然後用自己手中的皮將用力擲地扇對方的皮將。若將對方皮將扇翻個,則勝,對方皮將歸己;若扇不翻,對方則揀起自己的皮將扇對方皮將,直至決出勝者。
十七、翻繩
多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雙人玩。玩時,用一線繩,將繩系成圈狀,套於手指上,通過手指的穿插、交錯、纏繞等手法,使繩變換成各種形狀,如降落傘、太陽、鋸、魚、天窗、麵條、豆箕兒、牛槽、擔架、雞腚眼子等。
十八、撅杏核
多為男孩玩耍。玩時,每人拿出數量相同的杏核參賽。以剪子包袱錘方式決出先後順序。先將所有杏核拋散在地上,所有玩者依其先後將杏核斂起,只剩三枚成並列狀。玩者用拇指將一端杏核撅起,使其落在另一側的杏核上,所以也稱“隔山打虎”。若砸不中或撅起的杏核碰到中間那塊杏核,則輪換。若砸中,三枚杏核則歸為己有,用所剩杏核繼續玩。除上述玩法,還有“蹦杏核”、“彈杏核”等。
十九、打呱兒
即打手背。玩時,一人將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對方手掌相靠,然後設法分散對方注意力,並迅速翻上以掌擊打對方手背,而對方則應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繼續玩;如擊空,則輪換。
二十、“剪子包袱錘”
俗稱“賊麼賊”、“將軍寶”。玩時,食指與中指同時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錘子”、五指伸開代表“包袱”。規則是:剪子勝包袱、包袱勝錘子、錘子勝剪子。遊戲人數不限,大家一起喊:“將軍……寶”或“賊麼……賊”,並同時伸手決出勝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