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柄宮革命舊址

澳柄宮革命舊址

澳柄宮革命舊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舊址包括澳柄宮、澳柄橋、列寧國小、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澳柄宮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在此發生的主要革命事件有:1926年成立農會和莆田山區第一個黨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農游擊隊,1929年游擊隊擴編為紅軍第23軍第8師207團,1930年鄧子恢和張鼎丞在此召開擴乾會議等。澳柄橋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建的平梁石橋,為紅軍、游擊隊重要哨卡。列寧國小是紅軍在閩中創辦的第一所學校。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是紅軍、游擊活動的重要據點。

澳柄宮革命舊址,2009年被定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定為莆田市黨史研究示範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澳柄宮革命舊址
  • 外文名稱:Should's ancestral hall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
舊址簡介,主要古蹟,歷史沿革,

舊址簡介

澳柄宮位於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已有800多年歷史,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該宮臨溪而建,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由門廳、主殿、左右宮房、天井、走廊等組成,古樸典雅。宮前植有兩株百年古榕,老乾新枝,根深葉茂。該宮當年專為奉祀興建澳柄橋的“開山祖師”而建,主殿還祀媽祖、齊天大聖等。
澳柄宮革命舊址

主要古蹟

澳柄橋橫跨澳柄溪,為平梁石橋,南北走向,位於澳柄宮前。它長30米,寬3米,高11米,由六座橋墩支撐,橋欄望柱雕有獅子,橋南仍保存著始建年月碑刻:“紹興十三年四月題”。
澳柄宮前是一條鵝卵石鋪成古驛道,為當年連線莆田、仙遊、永泰三縣交通要道,而澳柄橋則扼其沖。正因為所處地理位置重要,這裡便成當年革命活動重要據點。

歷史沿革

1926年,黨派陳國柱到澳柄興隆法壇(湖井)成立第一批鄉農民協會,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陳蒲川兼任村農會主席。隨著革命的不斷發展,福建臨時省委提出:“組織革命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為了回響省委號召,1928年春,莆田成立了澳柄游擊隊,陳天章任隊長。陳天章率領游擊隊化裝成挑柴的農民,襲擊了澳柄嶺頭石厝關卡民團,收繳了民團步槍二十多支,打響了閩中第一槍。1929年春,福建省委派羅明來莆田視察工作,將莆田縣委擴大為中心縣委。委員有吳梅,陳天章、陳蒲川等12人,吳梅任縣委書記,中心縣委就設在澳柄湖井。
1929年夏,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莆田中心縣委在澳柄井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擴大武裝鬥爭,在澳柄宮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207團,團部設在澳柄宮,陳兆芳任團長,陳天章任政委。後因團長陳兆芳手槍走火身亡,閩西黨組織派黃琬繼任團長,當年,已成為莆田各地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
1930年2月的一天,正準備在澳柄宮成立莆田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時,澳柄宮突然受三路敵人的包圍,那天,霧大,當敵人悄悄迫近澳柄宮橋頭時,紅軍哨兵才發現開槍抵抗,駐紮在宮內的紅軍聞聲迅速從後門衝出,突圍中有六個戰士犧牲。團長黃琬在突圍中斃敵多人後,因彈盡在澳柄橋頭榕樹下被捕,英勇就義。
1930年春,特委王於潔、蘇華奉命到澳柄宮整頓紅軍,武裝鬥爭隊伍擴展到莆、仙、永三縣。1930年9月,黨派鄧子恢、王海萍、張鼎丞在湖井召開黨支部擴大會議,指揮紅軍207團繼續戰鬥。澳柄宮成為南方游擊戰爭15個主要戰區之一。在浴血奮戰中,黃琬、陳天章、黃國如、吳承斌、王於潔(吳梅)、陳其猷、王鐵成、王肇鍇、吳福年相繼被捕犧牲。國共和談後,楊采衡率領紅軍207團的陳壽昌、陳金秋、黃文飛、吳玉森等155人北上抗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