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雙年展

隨著悉尼雙年展規模不斷地發展壯大,至今已成為與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並駕齊驅地三大國際藝術雙年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大利亞悉尼雙年展
  • 創建:貝喬諾•內堤斯
  • 創始:1973
  • 特點:澳大利亞最大現代視覺藝術活動
簡介,歷程,特點,十七屆雙年展,主題,展示,十六屆雙年展,十五屆雙年展,十四屆雙年展,

簡介

悉尼雙年展的前身是一項“當代澳洲藝術獎”的選拔和展覽活動,由著名企業家貝喬諾·內堤斯(FrancoBelgiorno-Nettis)創建並資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相當活躍。創始於1973年,旨在展現國際當代藝術最新創作,為用於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的藝術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展示的平台。隨著悉尼雙年展規模不斷地發展壯大,至今已成為與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並駕齊驅地三大國際藝術雙年展。

歷程

1973年開始第一屆國際藝術雙年展,當時舉行地點選在雪梨歌劇院,第二屆以後即以新南韋爾斯畫廊(ArtGalleryofNewSouthWales)、藝術空間、澳大利亞攝影中心、澳大利亞美術館、音樂廳、歌劇院、碼頭2及3號、Walsh海灣、地區商業畫廊、雪梨科技大學為主要展出地。
從1973年到2009年,悉尼雙年展已經走過了34年,這個大型展覽為澳大利亞帶來了80多個國家的1200多位藝術家作品。
悉尼雙年展在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創了多項歷史第一。雙年展是首個慶祝澳大利亞文化和種族多樣性的慶典活動(1976-1979);雙年展是首個在國際當代藝術背景下展示本土藝術的展覽(1979);是首個聚焦亞洲藝術以及本地區當代藝術的雙年展(1973-1976)等等。

特點

悉尼雙年展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現代視覺藝術展示活動,並以展現世界最新鮮、最具革新精神的當代藝術而聞名。
雙年展將主要展示澳大利亞人迄今從未見識過的一些創新作品。通過作品布置、表演藝術、電影放映、網路現場、文字、對話和其他活動,著重探討著變化為何曾是並仍將是社會和想像的推動力問題。
悉尼雙年展在當代藝術方面,吸引著澳大利亞的和世界各地的國際觀眾,來共同挑戰現狀、推動文化變革,雙年展鼓勵著觀眾們以其開創性方式來體驗藝術。
悉尼雙年展的宣言是提供新鮮的策展觀點以及獨特的藝術視角,為藝術與藝術家碰撞提供機會,同時推動以展覽為基礎的活動與出版物。最重要的一點,悉尼雙年展為國際藝術家提供前來悉尼展示新作品、面對更多觀眾的機會。

十七屆雙年展

主題 本屆雙年展5月12日開幕,一直持續到8月1日。展覽總策劃大衛·艾略特(DavidElliott)確定主題為“距離之美:風雨飄搖時代的生存之歌”。作為國際知名的策劃人,大衛曾經擔任過世界美術館協會的主席和瑞典、日本、土爾其等地美術館館長等職務。在各個國家、各種文化之間遊歷的大衛眼光犀利獨到,本展覽他就把視覺藝術與其它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聯繫起來,共同探索藝術在“岌岌可危”變化萬千的時代,解決戰爭、饑荒、貧困、不公正、環境掠奪等問題的可能性。

主題

人類生存的主題亘古不變,不僅在視覺藝術界,當代文學、詩歌、戲劇、影視界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美國3D大片《阿凡達》中描繪的人類地球軍團為掠奪納威人居住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所展開的世紀衝突也是針對這一主題的思考。策劃人大衛的鬥志有些像《阿凡達》中的傑克,這位叱吒風雲的老將精幹帥氣,透著無限活力,性格率真,有點雅皮。2009年來北京時,他就期待“這個展覽不僅是漂亮的、有挑戰性的、而且能讓人記憶猶新”。他的夢想就是在同一個當代藝術的平台上呈現多元文化,“因為沒有哪一個文化能優越於其它文化”。
展示 堪稱“悉尼雙年展史上最有雄心的展覽”分布在七個場地,鸚鵡島、碼頭2/3、當代美術館、悉尼歌劇院、皇家植物園、藝術空間和新南威爾斯美術館。70位藝術家包括22位澳洲藝術家專門創作新作品,65位本土藝術家與101位國際藝術家一起出場。中國藝術家有曹斐、劉建華、沈少民、孫原&彭禹、王慶松、楊福東、馬文和蔡國強。

展示

開幕周的活動安排緊湊有序。10號晚上,參展藝術家和當地名流被邀請到收藏家阿曼達·愛(AmandaLove)家中,品嘗了生蚝大宴。11號晚上開幕的悉尼當代美術館的一層大廳被1000多人擠得水泄不通。12號鸚鵡島上的狂歡晚會使整個氣氛達到高潮,碼頭邊的免費駁船費了三個多小時才把近2000人運到島上,那回來呢?14和15號新南威爾斯州立美術館的研討會探討了貧窮、自由和權利以及歷史、經驗、真理和同情等話題。
各個展場的36個國家的440件作品相互對話,展望過去不同的經驗,共同探索這個風雲多變的世界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藝術怎樣可以反映並且救贖現實世界的諸多問題。作品各具特色,完全不像國內“前衛的視覺盛宴”。在悉尼當代美術館,來自非洲的年輕女藝術家娜迪芬·孟塔波(NandiphaMntambo)的作品樸實而搶眼。她用牛皮、樹脂等材料拼貼做成流行時尚的晚禮服,思索人類文明是在前進還是在墮落。比爾·維奧拉(BillViola)的錄像作品親切、富有流動的美感。一位長得有點土著的亞洲男人和一位歐洲女子攜手從遠處的水幕靜靜走過來,距離如此之近,可以感到他們的呼吸,聽到他們的心跳。孫原和彭禹在香港實施的《介入》攝影作品邀請了一百個菲律賓女傭,讓她們把一個玩具手雷放到主人的家裡,拍成照片,同時並列展出的還有她們的背影照。實施這個計畫看似輕鬆,其實有難度,難就難在擺放手雷的位置可以透露出女傭是如何考慮主人的地位和態度的,這種由於貧富懸殊而人為劃出的身份界限折射出當代文明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十六屆雙年展

悉尼雙年展和國際現代藝術節委員會發布新聞,第16屆悉尼雙年展於2008年6月18日至9月7日舉行。雙年展的藝術指導將由國際著名策展人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christov-bakargiev)擔綱負責,展覽主題是“革命——變化的形式”。
悉尼雙年展創建於1973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現代視覺藝術展示活動。本屆雙年展將主要展示澳大利亞人迄今從未見識過的一些創新作品。通過作品布置、表演藝術、電影放映、網路現場、文字、對話和其他活動,展覽將著重探討變化為何曾是並仍將是社會和想像的推動力問題。
在12個展覽周內,雙年展將吸引超過30萬的觀眾。本屆雙年展的另一賣點是,它將與亞太地區另外四個著名現代藝術展——橫濱三年展,上海、新加坡和光州雙年展合作,聯合推出“2008藝術羅盤”新計畫,以期為藝術愛好者和觀眾提供難得的藝術享受機會。
雙年展主要場館將是悉尼的新州美術館、當代藝術博物館。

十五屆雙年展

2006年悉尼雙年展地域聯繫觀念的框架構成和組織原則包含來自全球實施各種視覺藝術形態的一系列藝術家。
“地域聯繫”是關於人們定居和遷移之間空間的聯繫,人們所遭遇的一種與從前不同的文化處境。
“地域”引用時間的尺度;身體、每天的生活和自我認識,空間的大概尺度;地域、殖民地、住處和家庭,
以組織視覺和感官反射的形態實施--包括油畫、素描、雕塑、裝置、織物和縫紉、攝影、錄像、電影、表演、嗓音和聲音
藝術家探究當地和世界交叉相遇的文化內涵,他們的遺址和生活內部記憶的那些地域聯繫或者探索定義那些觀眾所感知相反的烏托邦美學空間."
這屆雙年展在全球44個協作國家的57個合作城市中設立了16個展覽(會議)點.其中邀請了85位藝術家,與中國非常有緣的策劃人DrCharlesMerewether先生邀請了中國6位藝術家,他們是:
1.北京藝術家艾未未(雕塑)
2.中央美院副教授劉曉東(油畫);
3.廣州的曹飛(裝置雕塑);
4.台灣台北藝術家陳界仁(視頻藝術)
5.瀋陽藝術家路青(捲軸作品)
6.山東藝術家秦玉芬(聲音/裝置)

十四屆雙年展

令人矚目的2004年悉尼當代藝術雙年展已於6月4日隆重開幕。本次悉尼雙年展邀請了來自世界32個國家的51位藝術家參加展出。在這2個多月的時間中,來自世界各地的美術界人士、藝術愛好者、遊客將有幸目睹多樣化的世界當代藝術創作成果,成為21世紀初世界藝術的見證人。除悉尼雙年展的老展場悉尼歌劇院、新南威爾斯美術館以及主展場當代美術博物館以外,悉尼博物館也在今年成為悉尼雙年展的新的合作夥伴。此外,本次雙年展的室外作品將在位於繁華商業區的皇家植物園展出。
特點
特點
在以策劃人為主導的當代藝術展中,策劃人的人選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4年悉尼雙年展的策劃人是葡萄牙人伊莎貝爾·卡洛斯(IsabelCarlos)。她1962年生於科英布拉。1987年畢業於科英布拉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新里斯本大學社會交流專業,獲社會交流碩士學位。1991年以後開始從事藝術批評工作,並於1996年創建了隸屬於葡萄牙文化部的當代藝術研究所,任所長至2001年。其間她負責策劃和組織葡萄牙藝術家多次參加世界著名的當代藝術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2001)、2000倫敦藝術雙年展以及聖保羅雙年展(1996和1998)。近年來,她活躍於世界當代藝術舞台,頻繁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盛會與論壇,其中包括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ARCO1997”、“第五屆伊斯坦堡雙年展(1997)”、“第一屆墨爾本國際雙年展”、“台北雙年展(2002)”以及“2003柏林藝術論壇”。
有著哲學教育背景的伊莎貝爾為本次悉尼雙年展設定了一個頗具哲學味道的主題:“理智與情感”。關於這個主題伊莎貝爾寫道:“神經病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Damasio)在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Descartes’Error)中指出,對大量神經病病例的分析與研究結果表明情感是構成人類智力的重要因素。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感受現在》(FeelingofWhatHappens)中,他對情緒與感知在塑造自我中的重要作用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在《尋找斯賓諾莎》中,安東尼奧·達馬西奧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理論。“理智與情感”展現了藝術家對感覺的探索,自始至終都將在幾條複雜的線索相互糾纏中進行:人類身體與思想的平衡與聯繫;在交流已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而是交換,服務于思想與人的聯繫而不是個人表達的平台,政治與理想的人際關係又將如何展開。我認為藝術應該在兩極――南與北/靈魂與身體――之間搭起一座橋樑,而不要一味地束縛於我思故我在這樣的傳統哲理中。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說我感故我在。這個展覽將邀請廣大的觀眾的參與,他們不僅有用自己的視覺,還有充分調動其他的促進參與熱情與刺激情緒的感覺器官。觀眾的思想與感覺將在這裡得到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