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溪鎮

澧溪鎮

澧溪以澧溪水而得名。澧溪鎮,解放前北片大部屬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之一,解放初期設澧溪區,1958年設澧溪人民公社,1984年設澧溪鄉,1994年5月30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澧溪為建制鎮。澧溪鎮政府原駐澧溪老街,老街集鎮是縣屬名鎮,因屬柘林庫區,1962年起,先後在澧溪老街西北約1華里處(橫嶺)臨修武省道北線公路旁重新建鎮,距縣城41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4°50′,北緯29°15′,原是修水至武漢、南昌、九江,武寧至修水、長沙公路幹線上較大車站集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澧溪鎮
  • 外文名稱:Lixi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澧溪、臨江等15個村
  • 政府駐地:澧溪村
  • 電話區號:0792
  • 地理位置:贛北
  • 面積:247平方公里
  • 人口:2.4萬(2013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G
歷史沿革,地理特徵,行政區劃,行政村,人口數量及分布,河流水系,資源特色,

歷史沿革

1、解放前:查舊縣誌清朝以前歷代所管轄行政區劃無詳細記載,難以考證,從另一段敘述涉及行政區劃是“武寧向屬巨邑,編鄉二十。”歷經唐、宋、元、明、清,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前澧溪鎮現管轄地域屬北鄉管轄二十七都和年豐鄉管轄的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一都,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北鄉改名為登瀛鄉。安樂林、石羊及澧溪一部分屬登瀛鄉管轄,澧溪另一部分仍為年豐鄉管轄,1930年(民國29年)鄉改為區,武寧縣劃為五個區,登瀛鄉劃為一區,年豐鄉劃為二區。1948年,撤區(聯保)建制,全縣劃22個鄉、1個鎮,下轄198個保,保以下設1878個甲。澧溪現管轄地域大部分在澧溪鄉、山潭鄉,小部分在甫田鄉、遼田鄉。澧溪鄉10保65甲,山潭鄉10保74甲,以上行政區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時止,未變動。
澧溪鎮鎮內一景澧溪鎮鎮內一景
2、解放後:澧溪1949年6月解放,直到1950年1月前仍沿用解放前鄉、保、甲行政區劃,澧溪區轄原澧溪鄉、石渡鄉、山潭鄉,1950年2月取消保甲制度,全縣定為11個區,124個鄉,澧溪為六區;1953年6月基層進行普選,澧溪仍為六區,管轄:羅坪、石羊、哨背、澧溪、東坪、下坊、山口、郭坑、大源、上菁、牌樓11個鄉,稱名為澧溪區公所。1955年元月行政區劃調整,煙港鄉、清江鄉、蔣家鄉、羅洞鄉劃歸六區管轄,山口鄉劃歸七區管轄。並將六區改名為澧溪區,管轄14個鄉、88個自然村。1956年元月,區鄉範圍擴大,全縣劃8個區,56個鄉,1個鎮,澧溪區管轄澧溪、牌樓、石羊、沙河、清江、大源6個鄉。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後,撤區並社,澧溪鄉人委(公社)管轄原澧溪、牌樓、大源鄉一部分。1961年10月恢復區建制,澧溪區管轄三個公社,二個墾殖場。即:澧溪公社下轄澧溪、上菁、北灣、臨江、牌樓、鄧源、下坊、桃林、蘇堰9個大隊;山口公社下轄山口、小坪、岩山、哨背4個大隊;大源公社下轄大源、羅坪、田丘、郭坑、坪坑5個大隊;石羊墾殖場下轄煙港、石羊、建富、梅林、東坪5個大隊;安樂墾殖場下轄畜牧、蘇豐、蘇溪、一大隊、二大隊5個大隊。1966年2月,安樂林墾殖場劃為縣直屬場,直到“文革”前澧溪區管轄5個公社,28個大隊,229個生產隊。1968年10月撤區並社,澧溪公社管轄澧溪、牌樓、煙港、坪坑、東坪、田丘、石羊、羅坪、大源、上菁、岩山、哨背、紅星、臨江、山口15個大隊;安樂林場管轄果坪、蘇豐、蘇溪、紅星4個大隊。1970年8月,柘林水電站復建,澧溪為水淹區,設立乾樓公社後將澧溪公社管轄煙港、石羊、東坪三個大隊劃歸乾樓公社管轄;安樂林場劃歸林業局直轄,其中原轄蘇豐、蘇溪兩個大隊劃入澧溪公社。1980年澧溪公社管轄澧溪、鄧源、牌樓、梅林、羅坪、田丘、坪坑、大源、郭坑、蘇溪、蘇豐、上菁、岩山、小坪、山口、哨背、下坊、北灣、臨江、茶場、農科所21個大隊,208個生產隊(期間北灣、下坊兩大隊曾並為紅星大隊)。1984年6月,撤社改鄉,澧溪公社改名為澧溪鄉,取消茶場大隊建制,劃歸小坪大隊管轄。1994年5月30日經省政府批准,澧溪為建制鎮,1996年12月28日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澧溪鄉改名為澧溪鎮,村級建制未有變動。2002年11月經縣政府批准,坪坑、田丘兩村合併,命名為太平村;2003年6月又經縣政府批准,大源、郭坑兩村合併命名為大源村,臨江、鄧源兩村合併命名為臨江村,羅坪、梅林兩村合併命名為羅坪村,澧溪、長樂兩村合併命名為澧溪村;2003年7月澧溪鎮管轄澧溪、牌樓、羅坪、太平、大源、坎上、曹坑、上菁、岩山、小坪、山口、哨背、下坊、北灣、臨江15個村,同時各村村民小組進行了合併,全鎮由211個村民小組合併為114個村民小組。

地理特徵

澧溪鎮地處贛北幕阜山區,修江中游,歷屬武寧縣管轄,位於縣城西部。澧溪鎮在地形上屬鄂贛邊緣山地、丘陵的一部份。全鎮按地形分布分南北兩片,北片屬山區,最高點是太平村田丘自然村境內的太平山,海拔1224米;最低點是臨江村臨江坪,海拔65米以下。修河自西端哨背村浙江移民隊水輪泵提水站處開始入境,流經哨背、北灣、下坊、臨江到臨江村邱家險灘和甫田鄉外湖村石口自然村連線處出口出境。

行政區劃

2008年,地域總面積289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54487畝,水面3萬畝,耕地24700畝(水田21519畝)。東連甫田鄉煙港村、建富村、石羊村、東坪村;西接船灘鎮長坪村、斜石村、遼田村、石坑村、遼里村、東岸村;南瀕修河與清江鄉、石渡鄉相壤,隔河相望;北倚幕阜山脈中段太平山、四面山和湖北省通山縣隔山相鄰。全鎮共15個行政村,分別是澧溪、牌樓、羅坪、太平、大源、坎上、曹坑、上菁、岩山、小坪、山口、哨背、下坊、北灣、臨江15個村。

行政村

全鎮自然村總計有218個。其中:
澧溪村 (18個)
褲腳塘、楊 家、上 鄧、鏡同嶺、盛 家、石咀頭、下 鄧、羅 家、李家口、方 家、黃沙塅、百籮丘、塘 里、蘇家堰、石 家、饒 家、葉 家、灣 口。
太平村 (23個)
田 丘、花香林、大樹下、塅子裡、金竹林、秧田垴、長 擋、塅 下、西 山、田丘南山、水 口、外坪坑、金雞塘、陳 嘴、楊家山腳下、坳 頸、周家坪、南 山、麻雀坦、內坪坑、石嘈里、外 坪、鄢 家。
坎上村 (15個)
坎 上、潘家塅、桐梓嶺、下 張、洞 口、大沙洲、走馬崗劉家、姚 家、走馬崗、黑坑陳家、黑坑戴家、黑坑李家、黑坑盛家、黃 沙、陳家灣里。
大源村 (17個)
下 塅、郭坑洞口、黃土坳、傅家源、郭坑盛家、葉家莊、羅家坑、尖 坑、大禾田、夏家塅、馬家源、嶺 上、劉 家、大源鋪、黃荊坪、鐵爐沖、灣 里。
羅坪村 (19個)
港下、項家、山背、老虎窩、蘭家灣、新屋裡、鳩堂、邱王華、包家榨、港背、萬壽宮、竇家、賈李、費家、梅林坳上、塘下壟、狹頸、焦家、張家。
槽坑村 (20個)
樓 下、上槽坑、楊家灣、李家坳、祝 家、石 家、楓林下、山下陳家、後背山劉家、上 楊、上田畔、下田畔、金盆下、華家段、牡羊坪、長塘下、大 坑、上文山、深洞源、章家源。
上菁村 (12個)上菁鋪、上菁傅家、珠 段、殿 背、櫻田寺、莊屋裡、櫻 田、櫻田坑、譚 家、田段陳家、劉家灣、山 潭。
牌樓村 (19個)
下泮段、方田裡、斜舍下、坳背饒家、樟 坑、冷水坑、洪 坑、坳上焦家、方家口、栗樹段、華家口、礱子背、象鼻咀、楊洞口、談 家、南 段、牌樓項家、下 湯、陳 家。
岩山村 (13個)
岩山下、小背坳、中溪源、下 源、胡 家、臘樹下、大屋場、泉窩裡、木梓樹下、坳 下、岩山李家、夏 家、余 家。
臨江村 (19個)
翟 家、小塘口、桐子窩、後背灣、鄧家、李家、灣里、黃坳、李家灣里、大窩裡、黃荊洞、蘇家井、山 下、中 房、坳 下、臨江鄧家、范 家、邱 家、葉家坪。
小坪村 (10個)
小蒜坪、劉家源、赤崗山、坪 上、觀音山、泉 塘、鄭源塅、小坪饒家、株樹窩、北 塘。
下坊村 (13個)
鄧 家、蔡 源、樂 家、花盆裡、周 家、坳 上、岩 泉、西邊源、下坊夏家、細茅嶺下、莊屋下、南浦塘、油榨窩。
山口村 (11個)
下 塘、界 背、尖 山、李梅村、茅鋪里、下坡塘、下山口、大塘背、源口、竹山下、照 鍛。
北灣村 (6個)
楊家園、桃 林、唐家灣、鯉魚塘、南 邊、上北灣。
哨背村 (14個)
大屋裡、黃 家、羅 山、應 家、哨背葉家、東 坑、蔡 段、山邊劉家、塘 源、周坊壟、哨背新村、耙梳腦范家、田畈黃家、傅 家。

人口數量及分布

全鎮人口23368人,其中:澧溪村2064人,牌樓村1280人,羅坪村1795人,大源村1868人,太平村824人,坎上村1305人,曹坑村1276人,上菁村1792人,岩山村847人,小坪村1188人,山口村887人,哨背村1542人,北灣村1430人,下坊村1294人,臨江村1856人。

河流水系

境內自然水系網布,水源充足,由四面山脈形成的水系有:發源於五里凸的大源洞水,發源於四面山的郭坑洞水、黃竹洞水,發源於山牛宕的桿舍洞水、天河山水、大坪尖水,在珠塅匯合,在上菁村櫻田又接納門山水,均匯入澧溪港,自北向南由龜頸入修河;位於澧溪之西發源於遼山的赤崗山水由上游入修河,發源於羅峰山水,流經甫田匯入煙港;還有黃沙源、鄧源等溪流11條,總長105公里。由於水源豐富,在大源洞建有大源水庫(發電站)、大灣電站,在郭坑洞建有坪港電站。另有牌樓村境內的半源水庫,小坪村境內的遼源水庫,岩山村境內的中溪水庫,曹坑村境內的長塘水庫、門山水庫,山口村境內的曾山水庫,臨江村鄧源自然村境內的泉源水庫,澧溪村境內的老葛石水庫,下坊村境內的王古洞水庫。

資源特色

澧溪鎮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2003年10月林業體制改革通過設計勾圖計算,有林面積254487畝,其中公益林35456畝,兩戶聯營造林4450畝,退耕還林11420畝,家庭聯戶承包和分到戶山林251900畝;其中經濟林14780畝,毛竹林734畝;林中主產松、杉、竹,雜木樹種較多,利用價值較高;山中盛產金銀花、白芍、當歸、麥冬、良姜等藥材,獼猴桃、板栗等野生果品亦多。
境內地礦資源較為豐富,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石煤等儲量可觀。礦產、木竹、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全鎮共有石灰窯8座,大型磚廠3處,木竹加工廠4家,礦產品加工廠3個,綠野食品公司生產橡子冬粉獲省優產品並取得國家專利。鎮成立了農副產品流通協會,主要是外運稻穀、棉花、木材、毛竹、桂竹,小山竹、竹筍、芝麻、大豆、蠶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