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鹿

澤鹿

澤鹿(學名:Rucervus duvaucelii):成年澤鹿體長180厘米,肩高在119至124厘米,體重170至289千克,背部呈棕栗色,兩側和腹部呈淺褐色,腿部、臀部和尾部下側呈乳白色,冬季體毛加厚,體色變成灰褐色。雄鹿有角,鹿角光滑,向上延伸超過一半的長度後分支,雌鹿無角。

喜歡群居,活動時間集中在早上及傍晚,主要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種群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北部以及尼泊爾南部地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澤鹿
  • 拉丁學名:Rucervus duvaucelii
  • 別稱:印度沼鹿,沼鹿,Barasinga,Swamp De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真鹿亞科
  • 鹿屬
  • 亞種:3
  • 命名者及年代:G.Cuvier,1823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澤鹿體長180厘米,肩高119至124 米,體重170至289千克。澤鹿僅雄性有鹿角,鹿角光滑,向上延伸超過一半的長度後才分支。鹿角在彎前長75厘米,周圍長13厘米,最大的鹿角在彎前長104.1厘米。澤鹿背部呈棕栗色,兩側和腹部呈淺褐色,腿部、臀部和尾部下側呈乳白色,下巴、喉嚨和耳朵內側也呈白色。到了冬季,澤鹿的體毛會逐漸加厚,特別是在頸部,體色會變成灰褐色。 成年雄性澤鹿體色比雌性要深,呈現深棕色。 小鹿在出生時呈褐色並伴有斑點,但隨著小鹿成熟,斑點會消失。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印度恆河流域的開闊森林和草原地區,河漫灘蘆葦叢,樹木繁茂的地區,乾燥的落葉林以及紅樹林等。

生活習性

澤鹿為草食動物,主要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也吃甘蔗 、蘆葦和農作物。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早上及傍晚,在炎熱的夏季,一天至少需要喝兩次水,一次在日出後,另一次在傍晚。喜歡群居,一群鹿由13~19頭組成,有些鹿群只有一頭雄鹿或一頭雌鹿帶著幼鹿組成,但是到了交配季節,這些鹿群就會聚合到一起結成大群,一般不過超過500頭。雄鹿在交配期會不斷發出“叭鈴”的叫聲來威嚇其它雄鹿。如果威嚇效果不明顯,那么雄鹿之間就會爆發激烈的戰鬥,只有強壯的雄鹿,才能在種群中爭得交配權。

分布範圍

種群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北部以及尼泊爾南部地區,其中澤鹿恆河亞種分布在印度中部的硬地,尤其是在中央邦;澤鹿指名亞種分布在北方邦、阿薩姆邦及孫德爾本斯的沼澤;澤鹿孟加拉亞種分布在阿薩姆邦。
分布圖參考資料來源

繁殖方式

每年9月至次年2月是澤鹿的發情期,期間雄性澤鹿會相互爭奪繁殖權,獲勝的雄鹿會擁有多隻雌性澤鹿。成年澤鹿一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為8到8.33個月,一般一胎產一仔,最多兩仔,小鹿在6至8個月大時斷奶,雌性小鹿需2至3年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拉丁學名別稱命名者及年代
1
Rucervus duvaucelii branderi
Hard-ground Barasingha
Pocock, 1943
2
Rucervus duvaucelii duvaucelii
Wetland Barasingha
G. Cuvier, 1823
3
Rucervus duvaucelii ranjitsinhi
Eastern Barasingha
Groves, 1982

種群現狀

在二十世紀初,澤鹿曾經分布在整個印度半島、恆河平原和喜馬拉雅南部的兩側低地,且該範圍曾向東延伸至尼泊爾南部的泰萊,穿過桑德爾班,一直延伸到阿薩姆邦。但由於狩獵和無計畫的亂開採,嚴重地破壞了澤鹿的棲息環境,使得鹿群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在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地區的種群已經滅絕。從1986年開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連續多年將澤鹿列為瀕危動物,到1996年更改為易危,但澤鹿種群數仍呈減少趨勢,成年澤鹿個體數持續下滑,總數在3500頭至5100頭。鑒於棲息地的退化和保護措施的不到位,澤鹿數量將在24年(三代)的時間裡至少下降10%。鹿群棲息範圍呈現嚴重分散化,且總面積低於2000平方公里。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2017年《附錄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