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褐土

潮褐土分布於山麓複合沖積扇平原,地形坦嚴、開闊,土體深厚,地下水位3米上下。土體上部具褐土特徵,但由於地下水的升降活動參與了成土過程,在剖面的底部可以見到由氧化還原交替作用形成的銹色斑紋和小形鐵子。脫鈣及粘化作用較褐土亞類為弱,剖面構型為A-B-Bu型或A11-Bt-Cu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褐土
  • 外文名:Cinnamon soil
  • PH值:7.6-8.0
  • 有機質含量: 3.9-16.0
  • 全N含量 :0.93左右
參數,成土環境,形態特徵,理化性質,利用與改良,利用現狀:,改良利用方向:,

參數

全P含量 1.07左右
全K含量 17.9左右

成土環境

潮褐土分布區的地下水前鋒不及地表,土壤無鹽化威脅,水質也良好,為山丘地區側滲而來的淡水,礦化度均在1克每升以下,宜於灌溉。加之地形平坦,土體深厚,潮褐土已成為重要的高產穩產土壤類型。

形態特徵

潮褐土以具有弱度粘化特徵及剖面底部具氧化還原特徵為重要發生症狀。

理化性質

潮褐土土壤質地適中,以粘壤土及壤質粘土為主,有時也有砂粘夾層,水分狀況良好,pH適中,其有機質含量及礦質養分亦處於中等以上。是為水分、養分及理化性狀均較優良的土壤類型。在潮褐土形成過程中,每年春秋乾旱季節,水位下降,B層脫離地下水影響,高溫多雨季節,可促進土壤粘化作用的進行,且仍受地下水位影響,脫鈣及粘化特徵也不像褐土亞類明顯,因而仍屬弱粘化與弱度脫鈣的褐土類型。

利用與改良

利用現狀:

褐土區居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0-20℃,≥10℃的積溫3500-4500℃(燥褐土區高於此數),故光熱資源豐富,一般為二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年降水量550-650毫米,但年季分配不勻,易受乾旱限制。其利用現狀大致可分為四類情況:一為潮褐土與土婁土類型,一般為平原高階地地形,洪沖積性母質,土體深厚。
潮褐土區地下水位相對較高(3米左右),土壤毛管水前鋒可以浸潤土壤心土層,因而抗旱力較強,並具有發展井灌條件,是作物高產的農業區,特別適於小麥、玉米等糧食與蔬菜種植。
二為褐土、石灰性褐土與淋溶褐土,一般都受地形與乾旱的限制,多數用於農業,但產量不穩。部分淋溶褐土由於海拔較高,多用於林業。部分石灰性褐土,因乾旱和土壤侵蝕的限制,多用於荒坡牧業。
三為燥褐土由於受乾、熱氣候和土壤粗骨性及石灰性制約,因此,農用者少,而多限於荒灘。四為褐土性土由於地形限制,多用於林業與果業。

改良利用方向:

1.水土保持和綜合開發。第一,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全面規劃,承包治理。凡坡度大於25°者應一律退耕還林、還牧,宜於基本農用的土地,應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實行精耕細作,以保證農業和糧食的發展。第二,正確處理治坡與治溝的關係,應當坡面與溝谷同時自上而下的系統治理。第三,正確處理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的關係。特別要注意因地制宜的發展生物措施,如結合一定的工程措施種植沙棘、綠肥、果樹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且農民易於接受與自覺執行,雖然褐土區的降水量一般均大於450毫米,但蒸發量均大幹1500毫米,且年季分布不勻,因此,褐土區必須實行雨養農業,不能完全依靠灌溉。
雨養農業的管理措施主要是:
(1)保墒耕作。這方面褐土區農民都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其關鍵是如何與現代旱作農業的土壤少耕的理論和措施相結合。採用鎮壓與耙地是褐土區保墒的主要措施。
(2)地面覆蓋。包括塑膠薄膜覆蓋與果園地面的乾草覆蓋等,對減少田面蒸發和早期提高地溫等均具有明顯效果。
(3)節水灌溉。因我國的水資源均比較緊張,特別是褐土區,節水灌溉是發展灌溉農業的基礎,如果樹的滴灌,大田作物的地下灌溉與噴灌等,既節約用水,又防止因灌溉沖刷而引起的土壤結構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