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水井

潮汕水井構築技術設計獨特,防護設施完善,填裝濾料合理,濾層安排科學,水質優良。水井結構有防止周圍污水流入的井欄,井台四周傾斜,周圍設排水溝以及時排除積水;井壁用磚、石塊或貝灰砂井圈砌築,內接縫嚴封,外周充填粘土層以防地面水滲漏;井底井壁下段不密封,以便集水,底層先鋪河砂,從粗砂、細砂至上層的卵石塊供作濾料。某些水中含鐵量較高(有鐵鏽味)的地方,則自行設計安裝一個家庭小型過濾缸,井水通過濾料過濾澄清飲用。潮家還利用冬季水位較低之時,以梯子連線起來放下井底,淘洗井壁,挖去淤泥污物,墊換濾料,確保水源水質清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水井
  • 特點:構築技術設計獨特
  • 特徵:防護設施完善
  • 含有:井欄,井台
潮汕水井,神奇的井水,數量眾多,水井崇拜,

潮汕水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有自來水供應外,其他城鎮鄉村的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所以古人稱鄉里為“鄉井”。
古井古井
有的鄉村的井很多,有院外的,有院內的。挖井要請地理先生測定井眼,有的挖丈多、兩三丈深才見泉水湧出,再加進幾擔粗沙粒鋪墊作過濾。水質好的才作為食水,差的作為用水。老百姓很重視食水井,要拜“井公井媽”,過年除夕要蓋起井。井的上面要築一兩尺以至齊腰的高井壁,防污水雜物落入。汲水時用小桶繫繩子打水,以手提上。院落里的水井,井圈較小,上面加上石圈,使桶繩碰擦不易損壞。
潮州城的大街上,一邊就有“二目井”和“四目井”,即一個井上面有兩個或四個圈口,多人打水時桶繩不會互相撞碰。上面的石井圈已多年被桶繩鋸擦得條條凹溝了。井水很涼,夏天,人們還將西瓜放在籃子裡墜進井裡浸泡,如進冰櫃一樣。潮陽、普寧、揭西、惠來一帶,近山地方的水井,有的很大,沒有井,或只用石條砌井壁。井面安上桔根(俗叫吊窩),像桶子樣子,井邊樹起木柱,橫竿一端加系石頭,一端接直竿系桶打水。
潮陽平原還有一種叫“機器井”的,井面長方形,約幾平方,像小池塘,築灰井圈,裡面用洋灰鋪底,只有大腿深,中間插進一條水管,讓泉水湧上待用。這是一種新式井。井要常打水,泉路才活。有的寺院老井,如潮安開元寺大井,昔年是百多僧人食用。久年不用,只成為一個人們投硬幣取樂的古蹟了。

神奇的井水

海島的淡水很不容易找,井少而帶鹹,而南澳島海灘則有明末鄭成功屯兵時尋泉挖起的“國姓井”,雖時現時沒,而井水都是甘冽不鹹的。惠來縣神泉鎮的“獨聯井”,也是近海的大井,井水也是淡而甘的。至於潮陽西岩山的“獨聯井”,井泉甘美,現已是制礦泉水的名泉了。

數量眾多

韓江下游靠河村莊,老百姓除食用井水外,還到韓江挑水來用,挑回之後,在大缸中打了幾圈明礬,隔天泥污都沉下缸底,水清而甘甜,煮起乾飯特別潔白。老百姓沖工夫茶及節日做棵,大都去挑幾擔韓江水來用。
解放後,各縣城及很多鄉鎮,都先後建起自來水廠,很多老百姓食用自來水了,但水井還是存在,作為用水。
潮汕水井歷史悠久,開鑿不計其數。在“紅頭船”的故鄉——樟林古港,隨處可見清代開鑿的水井,用井水烹茗,甘潤心脾。清代,在樟林古港的天后聖母廟(現稱為媽祖新宮)前露天廣埕,常年置有大缶缸數個。專盛肩挑來的井仔泉水,綿戀故里的海外遊子常特地備好瓶罐裝滿數瓶井泉,乘著“紅頭船”飄洋過海帶往東南亞諸邦。

水井崇拜

潮汕水井深受世人的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媽的神話傳說。有的地主冬至要在水井貼冬節丸,除夕要蓋井不汲水。正月初一人家自覺不上井台打水。初二清晨,則由長者帶著禮品前到井台祭拜,打上第一桶水,稱為“開井”,然後就而已照常打水飲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