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窯

潮州窯

潮州窯,在今廣東省潮安縣,該地唐宋時屬潮州,故稱潮州窯。該窯始於唐代,經宋而終於元。主要燒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和赫黃釉瓷。產品有碗、盤、碟、杯、瓶、壺、爐、盂、罐等。其胎質,唐代呈灰色或灰白色,胎體較厚;宋元時胎質細密,胎色呈白色,灰白或深灰等,釉面較簿,均開細小紋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州窯
  • 地址:廣東省潮安縣
  • 用途:製造陶瓷
  • 起始於:唐朝
工藝,出土文物,

工藝

裝飾技藝上有刻花、劃花、雕刻、鏤空、褐色點彩等等,印花裝飾很少見。紋飾以弦紋、卷草紋、平行、斜線紋為主,也有少量蓮辨紋、雲龍紋等。
器物一般採用墊餅或墊環裝燒,足底無釉。碗、盆類也有採用支釘疊燒法,器內器底留有五個支釘痕。
潮州筆架山窯器物造型與裝飾技法種類較多,青白釉器物裝飾主要為刻花、劃花與篦劃3種,有的用尖狀工具在盤、碗白裡面劃花,講求對稱,也有隨心所欲的劃出不可名狀的線條,雖然看不出題材內容,但流利的線條彌補了這一缺欠,仍然使你感到美,刻花的標本較多在盤的裡面刻出四或五瓣雙勾線葉紋,這種刻葉紋裝飾在廣州西村窯、福建地區青白釉瓷窯中都可見到,浙江鄞縣北宋早期青瓷盤上也有發現;筆架山青白釉裝飾比較多見的是劃花與篦劃紋兩者並用,壺、瓶、罐、碗等都有,劃花線條纖細而流利,篦劃紋短而直的多,彎曲狀的少,與福建地區明顯不同。
青白釉施加黑褐彩裝飾的在北宋時期一些瓷窯里已經出現,如江西景德鎮窯和南豐窯,筆架山早年出土的4件釋迦牟尼塑像也屬此類,在發、眉、眼、鬍鬚等部位均敷以黑彩,使塑像增添了真實感。
宋代瓷窯在青白釉上施加褐彩是沿襲唐代青釉褐彩的傳統技法。北方地區於隋代就出現了在白釉瓷俑上施加黑褐彩的做法,唐代白瓷坐獅、牛車以及小件兒童與動物瓷塑上也常飾以褐彩,隋唐時期早期白瓷施加褐彩的做法,對宋代江南地區青白釉褐彩裝飾,也應有啟迪作。

出土文物

本世紀20年代,潮州曾出土過4件釋迦牟尼塑像,塑像底座的四面都刻有銘文,一件為治平四年(10 6 7。年),兩件為熙寧元年(1068年),一件為熙寧二年(1069年),舍人為劉扶及其家屬,4件銘文中都明確地刻著“潮州水東中窯甲”七字,最後又都有匠人“周明”的署名,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浮雕蓮瓣爐。自20年代以來,這5件出土物一直被視為研究潮州窯的重要實物依據。故宮博物院1 9 5 5年首次調查該窯時,發現了浮雕蓮瓣爐的殘片數片,初步證實了水東窯的所在地和蓮瓣爐的產地。1 9 7 2年在省博物館第二次發掘時出土有塑像底座殘片一塊,上刻“周明”二字,從而又為4件塑像的產地找到了有力物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