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育化

潛育化

潛育化是指受地下水或漬水引起土壤處於水飽和狀態,呈強烈還原狀態而形成藍灰色潛育層的一種土壤形成過程。由於土壤常年漬水,幾乎處於完全閉氣狀態,氧化還原電位低(Eh值一般低於250mV,有時甚至低於0mV),鐵形成低價鐵。土壤有機物在厭氧條件分解形成還原性物質與還原態的低價鐵、錳成絡合物或離子態向下淋移,發生離鐵作用。低價鐵形成藍鐵礦、硫化亞鐵等,使土壤呈還原狀態特徵的藍灰色或青灰色,形成潛育層。潛育層在淹水和低價鐵存在的情況下,土壤結構破壞,土體呈分散的軟糊狀;但如果這種潛育層一旦暴露在空氣時,好氧和厭氧過程的交替會使土壤形成網紋或鐵、錳結核,使其顏色更加豐富。只要滿足淹水、有機質存在、缺氧,厭氧微生物適時而生,潛育化就可能發生。潛育化過程導致潛育土發育,是有機土的重要形成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育化
  • 廣泛分布於:江、湖、平原
  • :土壤長期滯水
  • 產生:較多還原物質
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害處,改良與治理,

基本概念

潛育化是指受地下水或漬水引起土壤處於水飽和狀態,呈強烈還原狀態而形成藍灰色潛育層的一種土壤形成過程。

形成原因

1.排水不良——土壤處於窪地、比較小的平原、山谷澗地等地區,排水不良使形成此生潛育化的根本原因。
2.水過多——首先是水利工程,溝渠水庫周圍由於壩渠漏水。其次可能是潛水出露,排灌不分離,串灌造成土壤長期浸泡。
3.過度耕墾——我國南方大力推廣三季稻,複種指數大大提高,乾濕交替時間縮短,犁底層加厚並更緊實,阻礙了透水。透氣,故易誘發次生潛育化。另外次生潛育化與土壤質地較粘、有機質含量較高也有關。

害處

潛育化土壤較非潛育化土壤還原性有害物質較多;土性冷;土壤的生物活動較弱,有機物礦化作用受抑制。易導致稻田僵苗不發,遲熟低產。

改良與治理

潛育化和次生潛育化土壤的改良和治理應從環境治理做起,治本清源、因地制宜、綜合利用。主要方法措施如下:
1、開溝排水,消除漬害。在稻田周圍開溝、排引水源,排灌分離,防止串灌。明溝成本較低,但暗溝效果較好,溝距以6-8m(重粘土)和10-15m(輕粘土)為宜。
2、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稻田-養殖系統,如稻田-魚塘、稻田-鴨-魚系統。或者開闢為淺水藕、荸薺等經濟作物田。有條件的實施水旱輪作。
3、合理施肥。潛育化和次生潛育化稻田N肥的效益大大降低,宜施P、K、Si肥以獲增產。
4、開發耐漬水稻品種。這是一種生態適應性措施。探索培育耐潛育化水稻良種,已收到一定的增產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