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彈腔

潛山彈腔

潛山彈腔又稱老徽調,是安徽省潛山縣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明朝就已流傳於民間,流布地區以潛山為發祥地,周圍輻射至安慶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職業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樂堂”等長年出演。憑藉長江水路優勢,上達四川重慶,下到南京蘇浙,並與這些地區的文化藝術廣泛交流,彈腔有了“徽調”之稱,班社亦隨之稱為“徽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山彈腔
  • 別稱:老徽調
  • 地區安徽省潛山縣
  • 流行朝代:明代
起源,特色,

起源

彈腔一直以皖江地域為核心流傳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長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潤,彈腔音樂唱腔中還融匯了大量的傳統民歌小調,汲取了青陽腔以及傳統民間音樂的多重營養。
彈腔的唱念字韻,沿用“中州韻”,並滲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潛山、岳西山區的藝人,這種方音更為濃重。唱腔與“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韻白。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內,根據方言的四聲調值,產生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調,因而,彈腔鄉土氣息濃郁。

特色

彈腔藝術絕大多數出自農民或農村手工業者,其“表現主體”和“審美主體”卻具有很強的統一性。彈腔的劇目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風土民情,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觀、審美觀。
“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後,潛山本土藝人保留著彈腔的自然特色,使這一生態藝術得以延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